黄军旗一路走好
昨天上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手足外科305室,在市红十字会、医院有关人员和记者的见证下,躺在病床上的黄军旗在《捐献遗体眼球(角膜)志愿书》和《河南省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上签了字。
黄军旗的情绪很平静。他的父亲躬着身子,低沉着脸,一手攥着已经揉成团的卫生纸。泪水,早已模糊了他的双眼,他不敢再继续往下想……
村里出了两个研究生 他是其中之一
黄军旗今年31岁,老家在睢阳区高辛镇潘庙村,父亲黄付令是乡村小学教师,今年59岁。黄军旗2000年考入郑州大学医学院,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骨外科硕士学位。他多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研究生”等称号。2008年毕业后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手足外科工作。
黄军旗所在的村子出了两名研究生,他是其中之一,全家人都以他为荣。可是2011年12月,他被诊断出结肠癌。黄付令说:“一年前他就跟我商量,说这个病不好治,他上班才没几年,没给社会做多少贡献,走的时候要把遗体捐出去。”
黄付令不愿听到这话,不过他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黄军旗说,他在大学时,由于供研究的标本稀少,他们都是12人一组,如果能有更多遗体供医学研究,那将是对社会的贡献。
签字现场 老父亲泣不成声
昨天上午一见面,黄军旗就满脸笑容地和大家打招呼。他脸色蜡黄,头发很稀疏,胳膊上还带着留置针。若不是这些,很难相信他是名癌症患者。
遗体捐献的话题让很多人忌讳。然而,黄军旗在《捐献遗体眼球(角膜)志愿书》和《河南省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上签字时,十分镇静。其父黄付令坐在另一张床上,躬着身子,低沉着脸,一只颤抖的手攥着已经揉成团的卫生纸。从儿子手里接过捐献志愿书,他也签了字。
市红十字会秘书长杨宏伟介绍,遗体主要用于医学研究,眼角膜则能给他人带来光明。
患病期间 他没有放弃工作
黄军旗生活很节俭。“他上大学时,家里借了一些钱。他经常在学校食堂三楼吃饭,三楼的饭最便宜。”黄付令说。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手足外科主任范春海说,患病期间,一有空,黄军旗就主动去科室帮忙给人做手术或检查病例,他还获得过“优秀医生”等称号。几天前,该院全体员工为黄军旗捐献了3.6万元爱心款。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