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重病不忘感恩社会 称最大的幸福是“我还在”(转)
5月21日傍晚,在芜湖市嘉信茂广场门口,一场特别的募捐义演正在这里进行。他们所帮助的对象是安徽师范大学的女大学生张秀芝,一个正在与白血病作斗争的“90后”女孩。
如花年华患上白血病
张秀芝是安徽师范大学2009级中文系的学生。去年暑假,她在浙江打工时,发现身上有大面积的淤青,经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当时她一下子就懵了,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命运对她太残酷了!
张秀芝是阜阳市临泉人。12岁时,她母亲不幸去世,父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家里的四个孩子抚养长大。当年因为家庭困难,考上大学的哥哥不得不放弃大学之梦,将机会留给了年龄最小的她。她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顺利考入安师大。性格活泼开朗的她,是班级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喜欢看书、唱歌,曾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歌咏大赛三等奖、寝室故事联播大赛二等奖。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张秀芝是未来,是希望。然而,病魔并没有因为一个女孩的活泼和多才多艺而绕行,突然而至的白血病让这颗明亮的太阳渐渐黯淡。
昨天下午,记者致电张秀芝时,她正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病床上。在合肥市治病的她告诉记者,去年8月份被确诊患上白血病,两个姐姐都愿意捐献骨髓,配对指数非常高,但进行骨髓移植手术需要30万元。如今,父亲为了给她治病,卖掉了家里的老宅,东拼西凑,才凑了7万块钱;她的姐姐也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婆婆照顾,为她东奔西走筹款。
社会爱心托起生命希望
根据医生的建议,张秀芝在骨髓移植前要做数次化疗,目前她正在做第7次化疗。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她最多可存活两到三年,而骨髓移植手术从进仓到出仓需要30万元左右。贫困的家庭,无法承受这一天文数字般的治疗费用。张秀芝的遭遇,引起了校友们的极大同情,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她捐款;还有的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向社会为她寻求帮助。
5月21日晚上,在嘉信茂广场门口的募捐活动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捐款者中,既有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也有五六岁的儿童;有的捐出10元、20元,还有的捐出50元、100元。短短的两个多小时里,市民们共捐出了13453.2元!这远远超出了同学们的期望,也坚定了她们为张秀芝募捐的信心。同时,大学生们充分发挥特长,除了在校园内外募捐外,还通过网络向社会求助。在搜狐网、中安在线、安徽师范大学校园网等网站,到处可以发现张秀芝的信息,全国各地的爱心捐款,正如涓涓细流,不断地流向张秀芝。
博客里写满留恋和感恩
尽管自己身患白血病,尽管医院曾经下过病危通知书,但张秀芝依然乐观和开朗。在博客中,她这样写道:“我一直说:我还很幸福。朋友问我:真的幸福吗?是的,我真的幸福吗?五岁出了意外,头顶开了花,差点一命呜呼,至今仍留着疤;十二岁失去给了我生命的妈妈,从此常常在梦里哭醒;高二生了一场病被折磨半年多;高三爸爸生病,既要忙学习,又要一放学就飞奔照顾爸爸,只能背地里偷偷抹泪;十八岁考上大学,刚上一年,十九岁我就患了白血病;今年,二十岁生日我在医院里度过……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幸福?可是,五岁我很幸福地死里逃生;十二岁以后的日子里我还有爸爸、哥哥姐姐;十八岁我完成了上学以来的梦想,如果不是十九岁而是十八岁之前生病,那我岂不没机会步入大学?而如今,最大的幸福是:我还在!”
在博客里,她还这样写道,假如有一天她悄悄离去,“我希望我可以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去,我只是想捐献眼角膜,因为我觉得那是我唯一能捐献的,因为我觉得到时候那是唯一不受损伤的。虽然我的眼睛不是很大,不是很漂亮,也有点近视,但也只是一百度而已,可以忽略不计,并且我从来没戴过眼镜,它依旧很明亮。我一直觉得,把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让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到这美丽的世界,是一件很美好很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