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显考李公应松老大人暨故显妣李母郑老孺人网上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31467805
本馆由[ 136*****131 ]创建于2020年04月01日

外婆给我的记忆——何起宏

发布时间:2020-04-01 13:03:51      发布人: 136*****131

那个年代未曾走远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外婆

 

我的外婆是在19971月份去世的,享年83岁。在成长过程中对我的影响最大。以下是我收集到的对外婆的记忆:

 

14岁外出做工

 

听母亲讲,外婆在14岁那年到汉口(现在武汉市口区)一家英国人开设的纱厂做工,一直干到24岁。做满10年后离开了那家工厂、办好了自己的嫁妆并且买好了田地(孝感市孝南区毛陈镇李家寨)。小时候听外婆说每天早上吃稀饭和咸菜,有洋人(现在叫鬼佬或者老外)在车间里面转。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是纱厂的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但从外公口中得到的信息并非如此——做工时不能偷懒,偷懒会被开除。就是说外婆当时没有选择的余地,利用并珍惜了这次机会。

解放前,汉口的工厂几乎每年都有工人不正常死去。在孝感市孝南区的三汊镇涂店村,解放前有个女孩在6岁时被卖到了汉口,当初以为是被有钱人收留,实际上被“祭了烟囱”。那个时代的人迷信,对于工人的不正常死亡认为是鬼在作怪,祭烟囱是买来10岁以下的女孩,将女孩活生生地丢进烟囱,通过女孩的死镇住妖怪。

 

让我母亲读书

 

母亲在小时候,那时的女孩是普遍不读书的,无论是那个农村的孩子每天有干不完的农活:放牛、挑水、插秧。外婆当家坚持要我母亲上学读书,那时一个年级就是一个班,包括我母亲在内只有3个女孩子上学。我上小学一年级时,身为民办教师的母亲会和其他老师会到每个村子里去,动员不准备上学的孩子上学,一个班会有3-5个是动员过来上学的,有的孩子8岁甚至9岁才上小学一年级。我那时就是如此,可以推测到我母亲的那个年代不光是重男轻女,大部分孩子(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就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外婆给了我母亲上学读书的机会,也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从此让我母亲与知识为伴。初中毕业后,我母亲当上了民办教师,可以分到村里的口粮,另外每月有4元钱的补助。后来快退休时转成了正式老师。

现在府成表哥的两个孩子全部重点大学毕业了,春华表妹的女儿远赴加拿大念大学。外婆的孙辈、曾孙辈几乎全部走上了与知识为伴的道路。

 

慧眼识黑马

 

在我十几岁那年,父亲已经是镇纪委书记,一回到村里,被同辈们尊称为“五哥”。村里人说:当时我父亲思想好,否则早就到县委任职了。我问我父亲是否如此,父亲回答对干部没有兴趣,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美术编辑。一天,艾家湾的一位伯伯找我父亲套近乎。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个伯伯,但和我父亲交谈的语气却是那么亲近。我母亲告诉我,那个伯伯的妹妹曾经和父亲订过娃娃亲,后来女方不同意,认为我父亲下放到农村,一不会干农活,二又没有当过兵。

恰好外婆有一双慧眼。我父亲原本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人家,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在父亲4岁那年,一个村子里的长辈想考一下我父亲到底认识多少字。他顺手拿起一盒火柴,火柴盒上有“注意防潮”四个字要我父亲认。因为注字的一点没有印刷出来,我父亲念成了“汪意防潮”,令长辈啧啧称奇,并不认为“注”字读错了。我父亲在12岁那年,以全县(包括现在的孝南区和孝昌县)第四名的成绩考上了黄陂师范学校,当时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个,会二胡、笛子、洞箫等多种乐器。

父亲在谢家岭一个亲戚的介绍下与我母亲相识。相识之前,外婆化作一名买鸡蛋的老妇人去拜访我的奶奶。访谈中,得知我的爷爷以前是教私塾的,自1954年一场罕见的洪水过后,家庭已经走向衰落。那时我的爷爷、伯父已经过世了,三个姑妈都已经出嫁,只剩下我的奶奶(湖北人称奶奶叫婆婆)、我的父亲、我的堂哥三人。我的父亲是下放到农村的,当时在村里教夜校。已经没有钱准备任何彩礼。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外婆看准了我父亲今后一定会有作为。外婆回去后跟我母亲说:“这个家我帮你当了。”

 

风光嫁女

 

在外婆的主持下,我母亲答应了这门亲事。我的父亲所在的家庭拿不出任何彩礼、添置不了任何家具。外婆家当时准备了所有的嫁妆——家具和衣服等,光衣服就有104件,我父亲没有出一分钱。104件衣服是我听远在10里之外的毛陈镇一位叔叔说的,10里之外的人都知道可见当时风光的程度。那时,女孩出嫁最多4套衣服。给了我母亲一时的风光,也给了我母亲一辈子的风光。

那时全中国都很穷。为此,我询问过我母亲:买104件衣服要花很多钱,钱是那里来的?母亲告诉我:那时大舅到湖里挖野生的莲藕,挖好以后由外公挑到孝感城去卖。外公只知道苦做,并不主持家务,当时我外婆说了算。

 

一生勤劳

 

湖北是千湖之省,河流湖泊纵横交错。老家所在地方在沦河与府河之间,有李家寨、彭家岭、谢家岭、夏家道场、戴家老屋等村子。外婆嫁到李家寨后,先后生下了大舅李运桥、我的母亲李润梅、小舅李恒桥。

外婆白天在家中做饭、洗衣。外婆有一架老式的织布机,70岁之前还在织布。手里拿着一个梭子不停地穿梭,梭子上的线是纬线,织布机上的线是经线。线只有两种颜色,黑色与白色,经线和纬线组合起来可以成为有条纹的布。或者纯粹织成白色的,附近有一个村庄叫唐家寨,那里有一个染坊,白色的棉布可以被染成花花绿绿的颜色。外婆织布做成的床单到现在还在我在东莞的住所。小时候我注意观察过,外婆是忙完了家务才织布的,一天最多织一米长。晚上,外婆还要做针线活。将旧衣服撕成布条蘸上糨糊晒在门板上,用剪刀剪成鞋底的形状然后将数层干的布条纳成鞋底。还要有自己种的棉花做成棉衣棉裤。

受外婆的影响,我母亲也继承了勤劳的习惯。在怀着我时,腆着大肚子卖自己腌制的辣萝卜换取零用钱。那时的人善良,就凭我母亲腆着肚子还出外,周围的人一下子就将辣萝卜买完了。在我们所有的后代看来,那并不是丢人的事。我母亲还会酿米酒。

 

严格教育子孙

 

外婆每天天刚刚亮就要起床,也同时叫所有的孙辈们起床,不准睡懒觉。跟我表妹春华说:“你迟早是要进第二家人的门的,家务事要学会做。”春华表妹学会了做家务,中专毕业后在孝感市妇幼保健院上班。后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被一名家庭富有的男孩家长看中。当时,实话说,春华表妹论相貌身材都比不上孝感城的女孩,但男方家长认为她有教养。后来春华表妹收获了幸福的婚姻。

大约在我5岁那年,府成表哥在草堆上捡到了一件棉袄。外婆知道后,推论是戴家老屋有人遗失到那里的。要我表哥去戴家老屋挨家挨户询问,将棉袄还给失主。告诫表哥“做人要讲名誉!”

也是在我5岁那年,一次府成表哥和我推着板车,板车上坐着春华表妹、小华表妹、国成表弟。板车跑得非常快,当时在府河边推。差点掉到河里面去了,如果掉到河里,三个小孩全部会淹死。外婆知道后,让小舅拿皮带抽打府成表哥,打的时候一边讲道理,以示惩戒。后来府成表哥长大了,要离开外公外婆单独外出生活,走在河堤上时眼里噙着泪舍不得离开。

我每次到外婆家,如果是寒暑假,可以住上几天。如果是周末,当天就要从外婆家回来。有时和妹妹彩练、弟弟道辉一起去。每次离开外婆家时,外婆总会站在村口,大声嘱咐:“不要玩水(湖北人将游泳叫玩水)、不要和别人打架”。而我也会大声:“晓得!听到了!”直到我走上河堤听不见为止。那时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不时回头看一看我外婆。

 

外婆留给我们的一些美好瞬间

 

在家吃年饭后,我们全家还要到外婆家去吃年饭。那时我的父母会带着我、妹妹彩练、弟弟道辉一起去。吃年饭前,要“贡祖宗”,就是将一些饭菜摆在桌子上,备好碗筷,给祖宗先吃年饭。摆好饭菜后,先烧纸,烧纸就是怕祖先没有钱用。烧完纸以后,小孩们轮流给祖先们作揖、磕头。烧纸时,外婆总会说:“祖宗保佑他们!祖宗保佑他们不生病!祖宗保佑他们学习成绩好!”外婆会夹菜到我们的碗里。

外婆迷信。一次我生病了,外婆给我作法。先烧掉一个纸人,那是我的替身,然后让我从一个甑(农村蒸饭用的木容器)穿过去,然后用桃树纸条在我身上抽打。

每次去外婆家,外婆问得最多的是我是否能吃得饱。包括我最后见外婆的那一次,外婆也是这样问。而村里的人问我非常多的就是:“你在外面赚多少钱一个月呀?”而外婆从来没有问过此类的问题,就是说并不知道我的收入。问吃得饱不足为奇,因为外婆是从缺衣少食的年代走来的。

小时候,大约是7岁以前,夏天天气热。会有卖冰棒(就是冰棍、雪糕)的人过来,4分钱一根。外婆会买给我们小孩(我、表弟、表妹)吃。当时,我们舍不得,怕一下子将冰棒吃完了,舔来舔去,还舍不得甚至等冰棒化成水后再喝水。

暑假时,会住在外婆家。外婆种有菜瓜。外婆会将菜瓜切好分给我们小孩吃。还派我将菜瓜送给干农活的外公、舅舅吃。傍晚,所有的小孩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全部脱光衣服在大门外由外婆给我们洗澡,那时习惯了并不觉得害羞。晚上,我会睡在竹床上,外婆会给我及表弟、表妹扇扇子驱走炎热。

我父亲会训练我为人处事的一些礼节,比如来客人要倒水。递茶水时要用双手。餐桌礼仪则是我外婆教的,外婆训练我倒茶给桌子上的长辈,长辈没有拿筷子自己就不能先吃菜。

 

最后见外婆的面

 

1995年夏天,强烈的第六感让我回老家看一下我外婆。那次看望外婆时,外婆说话、走路已经不利索了。我离开外婆,外婆再也没有站在村口嘱咐我。那次成了我见外婆的最后一次。

1995年冬天,强烈的第六感让我打电话给父母,专门询问外公外婆。父母告诉我,外公外婆就住在我们家。后来外婆知道了我询问过。那时我们家还没有安装电话,是打到父亲的工作单位转的。

1996年夏天,我父母过来找我。说给外公外婆年纪大了,已经准备了棺材,并在棺材上写上了“寿”字。我当时背对着父母,因为我已经流下了眼泪。

 

音容犹存

 

19971月,妹妹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在16日那天去世了、已经下葬了。而我当时在广东。我母亲讲,出殡的那天,全村的人为外婆送行,称赞外婆“为后人创造了世界!”。

府成表哥、国成表弟称外婆(他们称婆婆)对他们的影响最大,最大的影响源自严格的教育。

外婆对我的影响最大,源自外婆重视“安全、健康”、那才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

外婆去世后一年半,外公也去世了。1998年春节,特地带了一些原产于加拿大的亚麻种子要求我母亲在清明节时种植在外婆的坟上,结果没有长出来。2011年从外公外婆的坟上采集了一把含羞草的种子带到东莞的住所,可惜还是没有长出来。

现在一块粗布床单就是外婆织出来并送外染出来的,保留在我东莞的住所,那是外婆留给我们的纪念。

给外公外婆上过几次坟,每次离开外婆家时因为已经养成了习惯,总会回头看一眼,总觉得外婆仍然站在村口……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