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希成:逝者如斯,我歌永继
发布时间:2025-01-21 22:34:44
发布人:
石心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19日晚赶到医院急诊老师的床前,看到老师瘦损的脸和微睁的眼睛,说“胡老师,你好!”我能感到老师在握着我的手。大家都说,老师知道我来了,老师看到(几个)弟子都来了,满意了。然而,那已是老师的最后时间;老师和家人都已决定放弃插管维持,尽快回家。接着,我和老师儿子坐在120车上,陪老师回家。想到《论语》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恨自己跟老师畅谈的机会被老天收走。
实则,一个月前,12月8日,我就恨自己机会不多。我多么想跟老师多畅谈几句。那天看老师,知道老师前些天做了口腔手术,说是成功,但我看到,手术对老师身体元气伤害明显很大。手术之余,老师跟我说话,边说边流口水,前襟搭着帕子接口水。他总是微笑着,眼睛看着我,积极却吃力地应答我;我想离他近点,想有跟老师的亲近感,但他说要离远点,否则(说话)流口水、对我不礼貌。这令我不忍跟老师多说;只好说,老师好好休养,等好了咱们畅谈。需知,就在10月1日前几日,可涛师弟说他见到老师,老师滔滔不绝讲他的思想和哲学体系。我当然也想看到听到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想得到老师兴奋而纯粹地讲学术的氛围。
需知,今年上半年以来,他问我要罗素《心的分析》英文电子版,我不但发给他,还把《心的分析》英文音频发给他,这令他喜出望外,说“听得非常清楚”;我再把罗素《哲学问题》英文电子版和音频发给他,他更是高兴,说他坚持“每天听一个小时”。12月8日见了面,我当然想畅谈。而且这是2017年以来我们再次见面,中间还隔了三年疫情,有很多话想说,主要想听他讲他的哲学体系。但是,不能。老师做了这样大的手术,伤了这样大的元气,虽然脑子十分清醒、记忆十分清楚,甚至也愿意跟我说话,但他那吃力的样子,我不忍再说。匆匆告别。想着等老师好了,我们一定畅谈。天丧予!天丧予!我再无跟老师畅谈的机会。现在我们几个弟子,和老师儿子儿媳,还有他的几位至亲,守在老师家里他的床边。脆弱的老师,经过从北京天通苑(清华长庚医院)到蓝旗营的一路颠簸,忍受120车上的单薄和寒冷,我们仍能握住他温暖的手。但这温暖,已远不如在医院急诊插着各种管子时的温热。然而,老师似乎仍然清醒和从容,他示意要写字,我们找来笔和纸。但是,老师的手已无力握住笔写出清楚的字,接着,他几次把手伸向嘴边、要把嘴里管子拔掉说话表达,但他的手几次都被我们挡回,担心嘴里管子拔掉会出事。老师无法,只好又用手指在纸上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地写,多次地写,我们多次尽力辨认;余佳师妹聪明,她认出“无悔”和“一言为定”两句。是的,经历生死契阔,老师的心仍是明的。遭受致命疾病折磨,老师走时平静安详。老师,我们的老师,如一首隽雅的歌,丰富悠长。
2023128,逝者如斯。我能做的,就是去咏唱这首歌。我们的老师,是一位纯粹的学者。早在1981年他就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又相继在著名哲学家孙叔平和冯契指导下于1986年获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为数不多的哲学博士之一。老师一生埋头学问,潜心学术。他很早就著书立说,独著有20多部,主编、合著有多部,尤其是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学界公认为高质量。这恰是我不会的。约在1991年我从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上看到说金岳霖《知识论》是我国哲学家跻身世界哲学家中“技术水平最高”的,这激起我要读此书的雄心。1992年偶然在《许国璋论语言》书中看到有金岳霖《知识论》的两章,我正襟危坐屏气凝神去读它,发现自己竟然读懂了,这令我兴奋雀跃。此后我仔细把《知识论》读了两遍(见《龙希成读金岳霖《知识论》文章》),自以为受益很大。
我找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刘培育秘书长,他说你对金岳霖感兴趣,应该去找清华胡伟希教授。就这样认识了老师。然而,我即便成了老师的弟子,依然任自己的兴趣“闯荡”,热衷读罗素,未认真求教老师应如何著书写论文。老师对我尽是宽容,他甚至欣赏我对罗素短篇的背诵。在校期间的论文要求我也靠自己“奋力而为”过关。不用说,毕业后学术上我依然自我“闯荡”。这样就大大错失了老师这以著书写论文为做学问主要方式的最佳学术指导资源。现在想来,后悔莫及!我想这里我犯了一个别人也容易犯的心态、认知错误。我现在做“大教育”,跟很多学生交流互动。我问中学生你们怎样对待作文?中考、高考作文怎么办?很多人真诚回答,能不写就不写,如果是作业就不想写,如果是考试不得不写,就“奋力而为”写出一篇交上去。总觉得写作是被要求、被评价的,能逃过一关是一关;只要不被要求、被评价,就不写。久而久之,就不能写。须知,写作表达,是我们求知论学的主要方式之一,须经长久历练,方能有所作为。所以,无论学生、学者,都应主动而为,思考写作、建构成篇,并逐渐实现进阶。当然,这里有中国哲学的“本末”之辨。科研管理评价考核,只看你文章发在什么级别报纸期刊上,文章内容细节一概无视,久而久之,引导人们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但这是结果,是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重要的是抓住本源,注重思考写作,观摩比较,省悟改进。就像学生学习,不宜只重分数,而应热爱学习,历练会学习、善学习,注重积累提高,把分数视作水到渠成的结果。但这些自我的“闯荡”和省悟,为何不主动找老师交流切磋?我恨自己守着老师这为学述论的最佳本源而错失接受点拨的机会!
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具有创造性思想的哲学家。从金岳霖思想到中国近现代思潮,从中国哲学到西方哲学,从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到书生的世界,从天人合一到追求生命的超越与融通,等等,每一个主题都源自他自由的灵魂和深邃的思考。老师是一个耽于书香也不断创造自己书香的人,生活中时时离不开的是他那些藏书和著书。这难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老师对社会,有观察理解和言说讨论的热忱,对生活,他也全力投入,躬行操持,力争有好的成效。特别是他爱好旅游,曾跟妻子或儿子一同周游世界各地,试图用可观看拍摄、可践履触摸的风物、事实,来照验、充实书上那些他擅长的思想语言符号。我们的老师,是一个谦谦君子而又潇洒率真的人。他永远都是那样平易近人,谦虚,微笑,看着你,注意倾听,而后把他的意见告诉你,供你参考采择。他淡泊名利,治学严谨,学术惟真是求。他对于世事遭遇、名利生死的观念,超尘拔俗,这既有他自己的学术根柢,应该也受到苏轼的影响。他曾说,“生也从容,死也从容。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生如白昼,死如黑夜。回去,夜阑风静縠纹平。
”我们的老师,被学界同行珍视为一股难得清流、一个为学为人品行高洁的人,是一个以真为学、以诚待人、以心处世、以情栽培的人,是一个令亲人、学生和朋友永远怀念的人。2009年,我毕业时跟老师、师母在老师家中客厅书柜前的合影我们的老师,他的为学为人,他的品格境界,是一部书,一首诗,一首歌。我还一直没开始阅读它、吟唱它。他的突然逝去,惊醒了我;我要学会吟唱它,从它丰富的宝藏、悠长的历程汲取营养和力量,引导和激励自己前行。老师从此逝,我辈继前行。逝者如斯,我歌永继。
(龙希成20240122周一6:49在北京酒店房间截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