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汉武烈士遗土安葬暨烈士公祭仪式
每个人的生命帷幕终有落下的时刻,但有的人注定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自3月19日开始,衢报传媒集团持续推出“清明祭·送英烈回家”大型新闻公益行动,发动各界追寻、还原抗战英雄宋汉武烈士的牺牲往事,帮助英烈的后人到衢州取一抔象征英魂的黄土,向抗日救国的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
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清明祭·送英烈回家”新闻公益行动进展迅速,反响不断,立即成为宋汉武烈士牺牲地衢州和出生地湖南邵阳两地民众关注的热点。“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仁义深情也让千里之外的三湘儿女所感动。
4月4日,衢报传媒集团记者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流泽乡杨柳村,见证了“宋汉武烈士遗土安葬暨烈士公祭仪式”,目睹了那抔来自衢州的英魂黄土埋在了烈士故乡的感人一幕。
宋汉武烈士的遗属们将衢州的黄土埋入烈士墓。
村民们夹道相迎,“这是全村的大事”
“我少小离家,回乡已垂垂老矣。但我依然记得,80年前,国难当头之时,父亲离家别乡、精忠报国、转身离去时的高大背影;记得76年前,父亲沙场殉国,埋骨他乡的一纸噩耗传来,母亲肝胆俱裂的嚎哭;记得27年前,国家民政部追认父亲为烈士,全家人心头阴霾散尽,喜极而泣……76年了!爸爸,今天您终于回家了!”4月4日上午,在宋汉武烈士遗土安葬仪式上,宋汉武的长孙女宋志军替自己耄耋之年的父亲宋培基代念致辞时,在场有几位壮实魁梧的农家汉子,都低头抹起了眼泪。
奏国歌、献花篮、追思……当天上午,上千名当地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在现场参加了公祭活动。伴随着绵长的雄浑乐曲,有人不禁落泪,有人感叹悲壮,大家共同缅怀、迎接为国捐躯的革命英烈宋汉武“归乡”。新建的宋汉武烈士墓紧临其父的墓地,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俯瞰着烈士生前的故居和家乡的青山绿水。
“这是我们全村的大事,很多原本忙于生意的乡亲听说后,特意赶了回来!”仪式开始前,杨柳村村民主任宋国华顾不上和记者细聊,就忙着维持秩序。
从杨柳村到邵东县城还有20多公里路,因为害怕县道上堵车,从当天上午7点多开始,就陆陆续续有来宾赶到了现场。
宋汉武烈士的遗属宋伟国兄弟六人在村里颇有声望,此次活动,他们家就成了临时的“接待联络站”。宋伟国的弟弟宋富国告诉记者,论辈分,他们只是宋汉武的堂侄孙,但是感情却深得很,“我父亲小时候家里穷,宋汉武家要富裕些,每次去他家玩时,他们都拿出家里的糍粑等好东西给我父亲吃,这些事情我父亲总是念念不忘。”因此,为了帮助已经离开邵东多年的宋汉武后人们完成迎接英灵返乡的心愿,宋伟国全家老少忙前忙后,不遗余力。
“为抗日牺牲都是英雄,在什么时候都是光荣的,应该好好把他接回来。”“早知道村里有这么一个人,牺牲在打日本人的战场上了。今天看到这么多人送他回来,我们都很欣慰。”夹道迎接宋汉武烈士英灵的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样规模的追思活动,在杨柳村还是第一次。
得知衢州人民的情谊,烈士长子老泪纵横
86岁的宋汉武烈士长子宋培基虽然身体状况欠佳,但仍带着在重庆和武汉生活的两个女儿,赶回了杨柳村。在晚辈们的帮助下,宋培基向记者回忆起了父亲牺牲前后的往事。
在宋培基的记忆中,父亲颇有才华,又很朴实。虽然是位久历沙场的军人,但宋汉武喜欢书法,酷爱读书,不仅熟读《三国演义》,还喜欢看《红楼梦》。宋培基小时候调皮,把晒谷场上的谷子丢在泥里玩,父亲为此还狠狠揍了他一顿。老先生印象最深的事是,父亲睡觉的枕头上绣着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宋培基回忆,父亲去世时,爷爷已经70多岁,母亲要拉扯孩子们,家里连个正劳力都没有。当时,国军16师46团团长谢士炎专门写信慰问宋家遗属,并和战友们为他们募捐;在读中学时,同情他的族长给校长写信,说明其父为国捐躯,遗属生活艰难,学校为此减免了宋培基一半的学费。
1949年,年轻的宋培基在邵阳加入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5军158师。后来在长沙就读军政学校时,学校曾有一位科长让宋培基不要为父亲的事情有所顾虑,并明确告诉他:你父亲为抗日捐躯,是民族英雄!
当记者告诉宋培基,衢州人民从未忘记他的父亲,在《衢州市志》上有单独的篇目介绍宋汉武事迹,这次“清明祭·送英烈回家”活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时,耄耋之年的宋培基激动得嚎啕大哭起来。
志愿者连声道谢:感谢衢州!
“风雨交加炮火红,血尽犹呼驱日寇”“力树爱国志,永铸爱国魂”“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活动现场,湖南老兵之家、邵东县爱心义工联合会等社会团体纷纷向宋汉武烈士敬献了挽联,虽然湖南省内这些天纷纷举行追思抗战英灵的活动,但依然还有十多位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驱车专程从湖南全省各地赶来参加活动。
得知记者是从衢州赶来时,志愿者和当地群众非常激动,希望通过记者向关心宋汉武烈士的衢州人民道谢。 “早就知道了你们的这次新闻公益行动,我们湖南的同仁天天在传看,转发你们采写的新闻”。
从事关爱抗战老兵志愿服务多年的吴正玉告诉记者,邵阳市在抗战时期有很多抗日将士牺牲在外地,但就他所知,只有宋汉武烈士受到如此重视,还被衢州人民送回了家乡,“要感谢衢州!感谢衢州人民!你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值得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