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812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14日

女研究生自杀的警示

发布时间:2009-12-16 10:43:31      发布人: 天堂天使

来源: 天津网-每日新报(天津)

新闻热评

        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女研究生杨元元,因为家庭贫困等原因而带母求学,向校方申请为其母亲安排住宿,但是学校拒绝后要求她在校外租房。在找房没有着落的2个多月里,杨元元与母亲共同挤在宿舍的小床上。最终她在5天5夜没合眼、精神彻底崩溃之际,于宿舍卫生间自杀身亡。杨元元自杀前一天感叹“知识难改变命运”。

——综合《武汉晚报》《新闻晚报》报道

女研究生误读了什么

        笔者注意到,即使对杨元元充满同情的网友,也对她的选择很不赞同。事实上,只要细读报道,就不难发现,杨元元以结束生命的方式以求解脱,与她本人对社会、对自己的一系列误读直接相关,揭示这些误读并警示于社会,才是目前真正有意义的。

        对社会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她把读本科时带母求学、武汉大学破例允许她们母女同住学生宿舍,认为可以在各高校均可通融,以致在决定考取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时,没有过多考虑带母上学可能带来的困境。当校方依照有关规定拒绝了她的要求后,毫无思想准备的她一筹莫展,最终因压力过大而自杀。

        对自身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对自身责任的狭隘理解上。本来,带着母亲读完了本科,也工作了一段时间,生活刚刚有了起色,却又不顾条件,执著地报考研究生,想再一次以带母求学的方式完成研究生学业。表面看来,这是一种向命运抗争的不屈之举,但是由于力所难及,反而给自身、给母亲带来了更大压力。此外,当其身处困境时,除了“5天5夜没合眼,精神彻底崩溃”,没有想到多向亲友们寻求帮助,而是默默扛起全部压力。无论是性格上的过于内向,还是处理问题时的思路过窄,杨元元对责任的误读都是显而易见的——仅仅因为不能照顾母亲而自杀,为什么就不想一想,母亲不仅仅需要她的照顾,更需要她活在这个世界上陪伴自己呢?

        贫困不是个人的过错,向命运抗争以求改变贫困现实,当然是值得称道之举。但是在抗争的道路上,我们更应该认清方向,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以求理想的抗争效果。而所有这一切,前提都是对社会、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忽略了这一点,杨元元式的悲剧自然难以避免。(马龙生)

贫困生的上升通道太过狭窄

        从新闻来看,学校拒绝杨元元母亲进入学生宿舍居住,成为压倒杨元元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不错,杨元元在武大就读时,学校为其提供了种种便利,这也是维系杨元元继续学习下去的重要希望源泉。不能说上海海事大学没有责任,但如果只是将反思的目光局限于并不具备太多社会责任能力的学校,既不切乎实际,也会让我们忽视了问题的本质所在。

        身处贫困之中的杨元元,生活异常困难,年龄偏大,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但仍然笃定选择继续深造,期望有一天,学富五车后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现实社会面前,知识与自己的社会岗位仍旧相去甚远。就算杨元元知识再渊博,并不表明她就一定拥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会。

        还记得那个颇有点血性的海归博士孙爱武吗?宁愿站在街头摆摊为生,赚取微薄收入,也不愿被委以低薪。好在在舆论的关注下,孙爱武的最终结局还算皆大欢喜。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这样通过舆论实现理想就业的可能。更何况,杨元元是一名在读研究生,既不可能常态性地就业,一旦脱离武大环境,缺乏新的关怀机制加以衔接,生存压力自然与日俱增。

        记得前不久共青团南京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组织的一项调查发现,贫困生心理压力主要有三个:回报父母高期望造成的焦虑感,相对剥夺造成的自卑感和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抑郁感。贫困大学生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同时又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

        贫困生的种种担心,归结为一点便是上升通道太过狭窄。虽然建立了一些倾向于贫困生的扶助机制,比如助学贷款等,确实也解决了一些贫困生的实际问题。但这些机制过于刚性,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以致显得有些冰冷。尤其是那些边缘地带的少数个别现象,单一的扶助机制,并不能全部解决他们的急需问题。

        就杨元元一事而言,她的学业问题学校或可通过相关机制加以解决,但其母亲的生存问题显然不是学校能够承载的,那么,到底应由谁来解决这位老人的生存问题呢?遗憾的是,面对这个问题,杨元元没能找到答案,这或许是悲剧的真正根源。

(陈斌)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