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振光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01841508
本馆由[ 女儿女婿 ]创建于2015年02月17日

父亲的诗文

发布时间:2015-02-23 09:10:48      发布人: 女儿女婿

父亲生前喜欢写诗,生前最后一年还在写,在此选发部分诗文,纪念先父。

良师益友,情深似海
——三进凤山的美好回忆
 
池振光
 
 
白发已苍苍,往事总难忘。三进风山的不同经历常常历历在目。
初进凤山是1946年。当时我是西园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三位老师陈德俊、林万春、马永明和校友张志丰、蔡孟源等学长的鼓励下,以同等学历的身份报考县中并荣幸地被录取。入学后寄住“概尘楼”二楼林万春老师宿舍。(林由小学荣调县中任教)时任西园小学校长的俞继明老师闻悉千方百计加以阻拦,理由是倘若到了毕业班,成绩好的学生都离校升学,那么学校的校誉还要不要?这一发难给县中的郑国荣校长出了难题——收则有碍同仁的校际关系,拒收又不合情理。倔强的我一赌气卷起行李打道回了老家。父亲为此请郑恺辰出面调解(郑在抗战期间曾避难我家),经过多次协商,最后以毕业后全额免费保送文光中学为条件要我回西园小学读书。在林万春老师的劝导下,我不得不放弃难得的升学机会,离开县中时林老师还送一本精美的纪念册,并在扉页上题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这次县中的不欢而别虽有遗憾,但各校领导和师生的关爱之情却令我难以忘怀。
二进凤山,先在文光中学后并入福清一中,一呆就是六年。日读凤凰山,夜宿“三官堂”(后移住龚厝寺)。六年来,凤山的一草一木,老师的谆谆教诲,学友的深情厚谊,时过半个多世纪,却近似眼前。在温暖的大家庭里学文化,长见识,良师益友助我成长。
然而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的!1948年春,时在印尼经商的大哥不幸英年早逝!家庭经济突变。为了减轻负担,幼稚而冲动的我,在同学林某某、陈某某的劝说下,未经校方同意,擅自离校到福州报考宪兵,俞慎初校长获悉后派专人与家长联系,父亲惊悉十分恼火并亲自赶到福州宪兵接待站,把我追回。而我却再次赌气不回校,时任班主任的洪德望老师以及科任老师吴端升、王允铨都亲自写信婉言奉劝我不可意气用事,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盛情难却我又一次回到了学校。欣慰的是,校方不但没有批评处分我,还耐心地指点迷津,使我免于一失足成千古恨。从此以后,我发奋读书,并主动和进步同学接近,虚心求教,积极上进,结识了许多高年级的校友,如林孝 、吴绍海、吴桂盛、陈立茂、戴教苏等同学并和他们一道参加了进步同学发起的各项反迫害、反饥饿、求民主、反腐败等运动。
1949年8月16日晨,福清解放了,终于迎来了新生的人民政府。早在1948年冬季,我的家乡——地处云中山脉的莱安村,就成为地下游击队的中转站,老革命沈祖澄、沈祖爱、曾焕章、戴教温,平潭县的高飞、吴兆英等老同志均在我家乡活动过。在他们的影响下,我积极参加了家乡的各项革命活动。8月15日还为解放长乐的解放军当过向导。解放后面临着参干和读书的选择,。在老同志黄迪宾(时任县首任水利局局长)和师生的劝导下,我毅然放弃参干机会继续中学学业。不幸的是高三年时,体弱的我患了肺结核!这种病在60年代初期无异于现在的癌症。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把我推向绝望的边缘!这时理当休学养病,但班主任林维谋老师特许我平时可以不上课、不交作业,只要参加考试。我辞去了学生会工作,在家边自学边休养,在印尼二哥的经济支持下和校领导、老师以及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终于完成了中学的学业。临高考前经体检复查,肺病痊愈可以报考。且荣幸地以第一志愿录取厦门大学。回忆成长过程中的这段考验,如果没有良师益友的精神安慰和亲人的支持是难以战胜的。
三进凤山,那是1978年春季。“十年动乱”期间,我从闽候专区中教进修学校下放福清工作队。“四人帮”粉碎后,就地安排重回教育战线。曾在海口中学、华侨中学任教。林友来校长把我从侨中调到一中,连续担任四届高中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寸草报春晖,执教四年,和一中各位同仁一道为培育精英尽心尽力。尤其难忘的是我和林友来校长结下了莫逆之交,可以说是无话不谈。尽管有时为了教学也发生一些争论,但彼此心平静气,从中受益匪浅。记得在一次私下谈心中谈到用人之道,林校长言简意赅地说:“人嘛,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能说能干;二是能干不会说;三是不会干会说,你说是这样吗?”我笑笑地点头说:“应该还有一种人:不说也不干。”早在“三中全会”前,他敢于抛开传统观念,坚持自己特有的用人原则确是难能可贵的。我与他相处虽短,但他的领导魄力,他的爱才重教的精神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进凤山已成历史,回忆起来使我悟出一条道理:亲情、师情、友情是一个人成长乃至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最后附词一首,祝贺母校八十华诞:
凤山依依五十年,往事近眼前,师恩终身难忘,怀旧情意绵。经风雨,历沧桑,旧貌换新颜。八十华诞,欢聚一堂,喜庆团圆。
 
 
 
2004.10.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