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老师组建酒二校文艺班
发布时间:2013-03-29 05:00:32
发布人:
鲜老师纪念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不少值得回忆的大小事件:社会主义中国和资本主义美国利用乒乓外交促成了基辛格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签订。越战结束。世界人口达到36.3亿。巴西足球队在贝利的带领下第三次夺取世界杯。黄帅张铁生闹学潮让全国中小学生欢欣鼓舞。鲜鱼海老师调进酒二校执教开始组织操办文艺班,成立兰州市城关区少年儿童文艺宣传队。
1973年7月,一个把贝多芬作为心目中偶像的落魄青年音乐家,一个新婚燕儿踌躇满志的不再年轻的青年人,一个有着刚毅面孔且长得酷似贝多芬先生的兰州人,骑着一辆崭新的凤凰自行车来到酒二校报到上班。时任校长赵贵禄,革委会主任张淑琴,及那些对音乐不甚了解的新同事们,用不太热烈的掌声欢迎了这个具有革命精神和贝多芬脾气的音乐老师。党领导给了鲜鱼海老师一张紧靠教师办公室尽头的黄色办公桌,与张主任紧邻。从此,这个不太听党的话的,常和领导有分歧的,且有马思聪反抗逃跑精神的小提琴手,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音教事业。
酒二校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区办戴帽学校。可它的校办工厂出产的铝线卡,在那个年代却为学校提供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财大气粗,包里给劲精神爽。有了钱就是有了经济基础。有了经济基础这上层建筑就容易了。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中年人,鲜老师是闲不住的。用他那看惯五线谱的近视眼,他敏锐地意识到,铝线卡换卖的银两可转换成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小号,圆号,长号,二胡,扬琴,手风琴,长笛,竹笛,琵琶,中阮,柳琴,月琴,大鼓,云锣,以及松香,钢弦,鼓槌,粉底霜,口红,藏族服装等。当鲜老师成功地说服党政领导,在窄小昏暗的校长办公室里,签订了一份用劳动人民的血汗铝线卡换取资本主义西洋乐器的协约后。鲜老师的脸上露出了不常有的满意的笑容,在大革命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中国大西北,让贝多芬同志满意是不容易的。
一个精通音乐的老师很清楚,建立乐器班不但要有银子和乐器,也得有好的学生。那时的兰州小学生不是流着清鼻涕的二蛋就是满街瞎转满脸灰尘的二狗。要想找出几个有节奏感且手指长的大西北野山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穿着爹妈改制的不太合身的棉衣棉裤的小学生们,不但不懂什么是乐感,节奏,音节和韵律,而且也绝对没有想到他们那脏脏的原来只拿过发糕马蹄子的手指,还能把刺耳的杂音变成悦耳的音乐。鲜老师一个个的看,一个个的挑,一个个的比较。楞从那些根本不懂得什么音乐知识,年仅十岁的野娃娃中,挑选出了三十多个精英才子才女,组成了一个乐器班。后来又增加了舞蹈队的同学,唱歌的同学,人们就称作文艺班了。这些“挑哈地”学生中有刘笑梅, 陈宇,孙小云,王鸿雁,赵亚萍,党艳,田青若,乔卢峥,马慕兰,肖娟,杜建兰,黄道军,陈力群,胡荣生,陈名涛,王晓通,杨炅,贺卫东,畅青, 温莉萍, 张小霞,陈柳霞, 刘明菊, 许斌, 王跃东,马军, 王振勇,徐峰,李亚林, 祝翔, 王建民, 牟莹,刘红梅, 席里曼,朱海通等.
除直接从各班挑出来的学生外,有很多文艺班学生是走后门或走旁门进来的插班生。当时的酒二校已很有名气,许多家长都想方设法找人托人,送礼走后门,千方百计地把他们的子女转学到酒二校文艺班。当时通过各种渠道转进来的插班生有:郭静,袁小剑,张华,陆飙,卜丁,吴允萍,向小娟,朱春燕,朱熹全,刘娟娟,白茜,杨静,周昉,刘春艳,郭秀英,罗春,谢强,赵奇等。
许多人称老师为人生的启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有不少老师。鲜鱼海老师堪称为文艺班学生生命中最重要、最具创造力和最具魅力的音乐老师。儒家培养君子人格有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鲜鱼海老师的学生,不管身在何处,不管从事何业,不管有否治国平天下的本事或格物正心的致知,那音乐的启蒙和在音符中享受到的快乐是他们一生中无法忘怀的。
鲜老师的一生是充实的,他为人真诚、做事认真,他性格洒脱、胸怀坦荡,几十年如一日的献身于对音乐教育事业,执着追求,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材,他为音乐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经历,让他的学生们对他的人生历程充满了钦佩。不幸的是他已去了另一个世界,在2012年9月3日凌晨3点,他走了,走的那么仓促,走的那样简朴。在文艺班同学们的童年,是他把他们领进了音乐的殿堂。他用音乐启蒙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他用音乐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他用音乐开发了学生们的大脑思维和对人生的理解。他创作的《欢庆锣鼓》伴着大家享受生活的欢乐。他改编的《阿佤人民唱新歌》让大家常常想起那段不能忘怀的时光。
在维也纳街头,有许多音乐大师的雕像,约翰斯特劳斯,莫扎特,贝多芬。看见这些音乐大师们,不由的让许多学生们想起鲜老师。听着《蓝色的多瑙河》或《田园交响曲》让学生们想起他领着他们排练《白毛女》的时候。在那几十个器乐班学生的心中,鲜鱼海老师就是音乐大师,他们的音乐大师,兰州的许多学生的大师。学生们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鲜老师可以很欣慰地告诉贝多芬大叔,他的学生比他多,他不但像他,而且在他的学生心目中他就是兰州的贝多芬。
鲜老师1941年7月5日出生于兰州。少年时代的他,品学兼优、聪明过人,尤其热爱音乐。1959年9月,考入当时的兰州艺术学院。在艺术学院他刻苦学习,不但成长为优秀的青年小提琴手,还努力掌握作曲、指挥技法并如饥似渴的学习管弦乐及民族器乐,成为当时年轻人中少有的音乐全才。1962年2月由于三年自然灾害,鲜老师的音乐求学之路被迫中断,他加入到当时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州歌舞团,成为当年这个团的小提琴首席和独奏演员。1963年2月至1970年6月鲜老师回到了兰州,先后在兰州师范附属小学和兰州正宁路小学任教。这期间,除教学之外,鲜老师还活跃在兰州的文艺舞台上,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其中一些作品仍在演奏,广为流传。
1973年7月,31岁的鲜老师来到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二校,也就是现在的酒泉路小学,在那里,成就了他音乐教育人生的辉煌。他在这所学校建立起兰州市第一个由少年儿童组成的学生乐团。当年,他从选拔学生、挑选乐器甚至制作乐器等基础的工作做起,同学们至今还记得,他亲自教授和指挥当年酒二校高低两个年级的学生乐团,不仅创作音乐、组织排练,还亲自教授西洋及民族乐器,即使在今天,大家从国内外艺术教育的人才中搜寻,也很难再找到这样的全才音乐老师。多年来,鲜鱼海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善于探索,勇于改革,曾编写过甘肃省小学音乐课教材。他谱写的儿童歌曲,经常发表在各种文艺刊物上,其中许多作品获得过全国及省市多个奖项。
鲜老师,文艺班同学们的启蒙老师,他为人耿直,执着,严厉,雷厉风行,敢作敢为,同学们都很敬畏他。但是他也有出奇耐心的时候,那就是他调弦定音的时候。每次排练和演出前,全班同学乐器的音他都要亲自调定。长时间单调的定弦调音,他却每次都调的津津有味,耐心无比。也只有这个时候那些打击乐的落后生才可以暗自思想跑毛,嘻笑打闹,做坏人坏事。在合乐的时候,那些昏缩在后排的打击乐手们必须全神贯注,一不留神,鲜老师的鼓锤子就会飞将过来,准确无误地打在要打的人的身上。尽管周围有很多其他同学和各种乐器,但是鲜老师的准头还是相当令人惊讶的,从来不会打到不该打的人或乐器身上。这可能是“熟能生巧”把,鲜老师长时间地,反复不断地练习的结果。被挨打的同学弄不好还得写检查交代问题。尽管鲜老师很严厉,但他为了学生的确付出了全部心血。他做事一丝不苟,才华横溢,每个乐器他都精通。又作曲又指挥,包括打击乐都很在行。也使得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了一技之长。同学们那时经常去兰州各地演出受到高规格接待。也经常听到“这么小的孩子就拉得这么好的一手乐器”之类的赞誉。自我感觉比别的班的同学高人一等。这对于大家的智力开发和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这一点文艺班的学生要永远感恩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