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市中医院麻醉科医生段昌松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7589403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23年03月20日

生命最后时刻段昌松依然乐观冷静

发布时间:2012-11-20 08:39:40      发布人: 一米阳光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这个爱运动、爱打篮球的年轻医生,成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患者。身为医生的患者,段昌松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冷静。15次化疗,2次手术,都没有击垮他。

  今年10月24日,段昌松去上海做了第15次化疗,回来后,走两三步路都要停下来,一层楼梯都上不了。可当家里的灯泡坏了,他还踩个板凳,去换灯泡。

  “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他都会自己做,从来不麻烦别人。我们拦也拦不住。”他的妻子说。

  最重要的是,即使在化疗期间,他还断断续续来上班。后来由于白细胞太低,实在无力支撑,他才在医生的“命令”下没再上班。

  昨天下午,段昌松的同事,也是他的主管医生之一陈彬和记者说起段医生时,几次哽咽:“他吃了那么多的苦,可是我们的任何安慰都是苍白,倒是他来安慰我们。”

  最后的时光,胸腔里的肿瘤已经蔓延到颈部,压迫气管和神经,声音嘶哑,喘不过气,各脏器功能衰竭,尿量越来越少,每一秒都是煎熬。

  陈彬说,麻醉科医生就是管生命体征的,心跳、呼吸、氧保和度他了如指掌,知道大限将至,却依然笑着对同事们说:“我还好。”

  他对同事们的治疗方案没有任何异议,唯一做的就是嘱咐妻子:“不要气管插管”。他知道插管后可能会多活几天,但是他不想失去说活的能力,他想有尊严地离开。

  去世前半个月申请角膜捐献

  去世前的半个月,段昌松趁自己还可以清楚地表达意愿,他做了两件事。

  一是向记者讲了这一年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千万不要忽视身体的一切小状况”、“永远不要觉得病人无知和盲从”、“请相信医生的初衷都是好的”“珍惜身边的幸福”,这四句肺腹之言,打动了许多人。从读者转发的微博和来信看,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医患关系。

  另一件事,就是申请角膜捐献。

  他的妻子小杨告诉记者,段昌松曾联系了红十字会,但癌症晚期病人器官不适合捐赠,他失望了好几天。后来又听说可以捐献眼角膜(因为角膜一般不会携带癌细胞),他再次向家人表达了心愿。段昌松的父母亲同意了,但小杨却不肯答应。丈夫这辈子太辛苦,小杨希望他完整地离开人世,但她终究拗不过丈夫。

  “取角膜不会影响眼球,而且我能留下身体的一部分来看世界,看着儿子长大,多好!”段昌松说。

  在段昌松签署了遗体捐赠登记书后,有同事提醒小杨,捐献角膜没那么简单,是需要取出整个眼球的,应该劝他再慎重考虑一下。小杨婉转地告诉了段昌松,他笑笑:“傻瓜,我是医生,怎么会不知道!我是怕你们不同意,我才说只取表层的角膜。”

  角膜捐给两名患者带来光明

  昨天上午,记者见证了段昌松的角膜从取出到移植的全过程。

  上午8点20分,段昌松静静地躺着,神态安详。

  8点24分,市眼科医院的3名医生进入病房,对他的遗体深深地三鞠躬,然后开始手术。

  8点45分,手术成功,医生帮他装上了义眼,并细细地擦拭他的脸,让他能“干干净净地离开”。

  9点,参与手术的医生们站在段昌松床前,再次向他的遗体告别,并向他的家人表示感谢和慰问,赠与了遗体捐赠证书和慰问金。

  取出来的眼球被迅速冷藏并驱车送往市眼科医院。

  “到底是年轻人,他的角膜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移植后很容易存活。”市眼科医院副院长吴国海说。

  下午1点半,第一个手术把角膜移植给海曙区一名55岁的男子,他患角膜内皮失代偿右眼失明多年。接着,余姚一名66岁的女患者接受了角膜移植,她因右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右眼失明多年。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