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
回忆我去山西省找工作经历
宋万福(口述)宋志刚(记录)
2013.11.23第一稿
2020.4.15整理
1979年至1988年我到了山西省谋出路,认识了很多戏曲名家,开阔了眼界,和山西戏曲界交流,学习了人家很多长处,也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技能,聘任我为吕梁地区晋剧团导演、晋中地区晋剧团导演等,博得了山西同行们的认可和尊重,获得了一些荣誉,我们彼此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意义不在是否找到了个人工作出路,而在于张家口与山西同行的交流,我代表的是张家口,我为咱张家口带回了荣誉。
一、去山西之前我的经历
我出生于1940年,今年73岁,父亲是画匠(为人家糊裱、彩绘),家庭贫寒。1952年加入察哈尔少年晋剧团(后来改称为河北省戏曲学校、张家口地区戏曲学校)。我母亲去世没钱埋,靠的就是学校师生集体资助。所以我学习刻苦,一心要报答社会。我学的是文武小生,当时老师很多,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董士元老师,他教会我用嘴念出来家伙点,也就是锣鼓经。董士元老师传授我《石秀探庄》、《红桃山》、《黄鹤楼》、《凤仪亭》、《截江》、《小别母》、《拷打寇成玉》等文武小生戏,给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9年毕业,我们这一班同学被组建为张家口地区青年晋剧团。
1961年张家口市晋剧院刚成立,分三个团,一团当时缺武生,而青年团武生很多,有史全武、武比、等,市晋剧院院长郭寿山、副院长杨继昌、一团团长张庆云点名要我去,当时选的都是戏校高材生,从青年团调到一团的还有李敬德、闪德昭、史丽丽等很优秀的我的同学。于是我就调到了一团。在一团期间,随团演出了千余场武生戏《三岔口》、《打店》等。《三岔口》、《打店》等一般被称为帽儿戏,亦称开锣戏。 即演出大戏前的第一出小折子戏。解放前,帽儿戏多是像《天官赐福》,《白寿图》之类情节较为简单的戏。解放前后,帽儿戏的剧目逐渐有所变化,多是些火炽精彩的小武戏和能活跃观众情绪的风趣剧目。由于我们受过戏曲理论的正规训练,又学习了革命理论和文化知识,故在一团里备受老艺人们信任和看重。在排练大型戏中,如传统剧古装戏《杨门女将》、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红珊瑚》、《江姐》、新编历史剧《文成公主》等,其舞蹈、武打场面,我均能协助导演(当时导演是 ),发挥我的特长,设计、组合、排练。群众舞蹈场面之宏大,是旧社会老戏园子没遇见过的,老艺人们束手无策,我们这一帮年轻人为一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得到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当时戏曲交流也很频繁。山西省阳高县晋剧团来向我学习《截江》;我也向他们学习。一团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演出时,山西省大同市晋剧团田庆明、杜玉梅来向我学习《打店》,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1967年“文化大革命”浩劫,文艺界都“下放劳动”,我被改行到了张家口市黄磷厂(又称张家口市化工原料厂)。厂中有市一团名角儿王桂兰、侯盛忠、许瑞君、王喜爱(王喜爱后转到市铝制品厂)、冀美兰等。我被安排到了精磷车间,但我时刻还想着戏曲艺术,就托同学郑义找张家口矿山机械厂领导,极力美言我在工厂文艺宣传方面的特长,就调到了张家口矿山机械厂。
1968年调到张家口矿山机械厂以后,第一次当导演,排练了《红灯记·叙家史》、《智取威虎山·深山问苦》(我演猎户老常),厂子的文艺活动很丰富,当时还有曲艺快板、舞蹈、清唱等。还到处演出。演员有马西山、刘凤霞、刘俊兰、王树声(饰演杨子荣),几家大厂联合成立慰问演出队到蔚县大南山慰问老区人民。带队领导是烟厂党支部书记王桂花(后任省妇联主任),我任队长。我在该厂还获得过劳动奖状,一次车床刀崩,我受伤住院,又托人打听到高文洲,在高文洲的帮助下调到了桥东区文化馆。
桥东区委领导对我很好,给了我很大帮助和信任。派我去市委党校学习、列入入党积极分子、派我到片地沙岭子五一干部学校学习。我入党介绍认识高温州、杨泽。桥东区文化馆工作期间,正赶上1976年打倒四人帮,我为胜利路街道办事处排练了《打倒四人帮》话剧、《二人转· 》。有一段时间临时抽派我去市公安局“张家口市落实政策办公室”工作半年多。我和同事们给落实了很多人,有干部、教师等,但自己的事(工作返回戏曲界)却还没人给落实,当我提出后得到领导的重视,于是我又调回到张家口市晋剧团。
张家口市晋剧团1977年恢复成立,我是1978年回团工作。当年去内蒙演出因同行之间恶性竞争,打架,没评上工资,就因为没评上工资,一气之下去了山西谋出路。
二、在山西省找工作
我的岳母吉凤贞、岳父孙文升(筱桂林)都是张家口的名艺人,也是山西省的名艺人。我刚到山西时,岳母不让我找她的亲朋好友。我就去找我的戏校同学荣铮[1],他时任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导演,经他帮助,我到太原市认识了很多山西同行和领导。太原市文化局王局长
注释:
[1]荣铮(1940~)笔名嵘峥。山西太原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河北省艺术学校。1954年从艺,历任山西人民话剧团演员,中国戏曲学校进修学员,河北张家口戏曲学校教师,太原清徐晋剧团导演,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导演,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校长。二级导演。中国中等中专艺术教育学会理事,太原市文联委员,山西《戏友》编委,山西戏剧杏花奖评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导有晋剧现代戏《门当户对》,晋剧传统戏《凤台关》、《齐王拉马》等;撰写论文《浅谈戏曲教育改革》、《论校长素质》等。《凤台关》获中国戏剧梅花奖,《齐王拉马》获晋冀陕三省振兴晋剧演出奖,《浅谈戏曲教学改革》获山西省首届戏曲论文奖,《论校长素质》获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评比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