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求学 追求真理
高体乾原名高赞兴,字化如,1911年11月11日生于热河省建平县(现为辽宁省建平县),孤山子乡白银代沟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祖辈从山东逃荒至此。其父高景春是一位老实忠厚的农民,养了6个子女,生活负担很重,决心要供应一个孩子读书,以便将来成为高家的顶梁柱。在高体乾出生前,景春老人梦见村后的大王山 有二牛相斗,便让人解梦,解梦人说高家要出一个武将。这虽然是迷信之说,后来高家还真的出了一个抗日英雄。也许是迷信的缘故,景春老人格外看重二儿子高体乾,兄弟6人只送他一人进了私塾。高体乾自小聪明好学,一入学便勤奋读书,很快完成了学业。后又到建平高等小学读书,于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高体 乾毕业后,还想继续升学,但此时家境日趋困难,父母已无力供他读书,父亲违心地让他去当小学教员,以便养家糊口。高体乾经过几年的学习,眼界渐开,求知欲 越来越强,他说服父母和兄长,让他继续读书。父亲被说服后,靠给人赶大车和做饭,挣钱供儿子读继续书。高体乾又找到老师,热心的韩老师看出高体乾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给了他5元钱,资助他学习。在父亲和老师的支持下, 1930年春,他考取了收费较少的辽宁省沈阳第一师范学校。
高体乾在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接触到了一些进步同学,一个叫管玉齐的同学给他讲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的故事,以及国共合作,蒋介石背叛革命等。进步同学讲的一切,是他在穷乡僻壤的山沟里从未听过的,许多事情和政治名词既新鲜又陌生,更激 起了他追求知识的欲望,他的思想受到很大震动,初步有了反帝反封建的意识,特别是联系热河军阀汤玉麟压迫老百姓的实际,感到进步同学讲的有道理。由于进步同学的启发,他已不满足课堂上所学的课程,经常自学一些社会政治学方面的书籍,看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社会科学概论》、《懒惰的富人》等著作;进步同学还给他看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概述》。当时虽然没有弄懂书中阐明的道理,但书中所指出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和阶级分析,使他很受启发,他开始憧憬革命,这为高体乾后来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加入共产党打下了思想基础。
1931 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日军耀武扬威举着太阳旗进入沈阳的情况,使他心灵受到很大刺激,一夜之间成了亡国奴感到痛苦万分。一次他出沈阳城, 看到日本兵强迫行人向他们鞠躬,稍有迟缓便遭毒打,见此,他心情无比沉重,加深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宁死不作亡国奴,誓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九 一八”事变使高体乾思想成熟起来,开始思考国民政府为什么不积极抗日,东北军为什么不抵抗,拱手让出沈阳城,他带着这些问题寻找抗日救国的真理。由于沈阳的失陷,他离开学校回到家乡,讲他在沈阳看到的日军暴行,宣传抗日。经他宣传,许多同学和乡亲都愿参加抗日斗争,但怎样抗日,他心中没底,这时他想起进步同学,在他们之中有人是共产党,找到共产党,抗日就会有办法。他回到沈阳,听说北平有收容东北流亡学生的东北学院,遂又到北平东北学院,一边学习一边找共产党的组织。此时,各界救亡运动蓬勃开展,高体乾与爱国青年一起上街示威游行,抗议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政策。他还与同学们南下到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示威请愿。在东北学院 2个月里,他看到共产党的传单,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使他看到了抗日救国的希望,更加坚定了他找共产党,参加抗日斗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