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追忆“清玩雅集”发起人、著名古董商徐政夫先生
徐政夫先生作为两岸收藏文化交流的重要推手之一,因其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收藏经验,被誉为台湾“古董教父”。
2022年4月1日,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清玩雅集”的发起人、著名古董商徐政夫驾鹤西去,享年78岁。
缅怀徐政夫先生
曾经是大学教授的徐政夫因对中国文物的热爱而踏入艺术行业,从事文物艺术经营已有30余年。曾担任台湾地区最大的文物商店寒舍总经理。1992年,发起成立了台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物收藏团体清玩雅集。1993年创办观想艺术中心,2008年亦在北京成立北京观想艺术中心。
徐政夫先生经常出现在两岸三地的艺术交流活动中
徐政夫本人更是“怪才”般的存在,他不仅精通于古董文玩、书画市场,对于古董商人从来不染指的当代艺术,徐政夫亦是乐在其中,颇有心得。对于徐政夫家族来说,更是收藏硕果累累,徐政夫先后将两个女婿培养成收藏大家,成就了两岸收藏界“一门三杰”的奇迹。翦淞阁的创始人正是徐政夫的长婿黄玄龙与女儿徐盼苹。
徐政夫先生曾经受邀为雅昌艺术中心会员沙龙担任主讲嘉宾
对艺术有独特理解的徐政夫,起步就明显与众不同,始于赞助同出一脉的大陆艺术家。1990年代,徐政夫就开始出资赞助中国博物馆专家冯先铭、耿宝昌、杨新、张德群学术交流,同时协助何家英、邱志杰、卢禹舜、王玉平、周长江、叶放等艺术家的两岸交流与展览。徐政夫与中国早期文物艺术品拍卖更是渊源颇深,中国艺术拍卖20周年之际,雅昌艺术网曾特别邀约徐政夫,回忆那段共同“创业”的岁月。
徐政夫与中国文物拍卖的渊源
上世纪60年代,台湾有了第一家大型古董店,而还是一名教书先生的徐政夫被邀请来管理这家古董店“寒舍”,可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徐政夫是靠着自己的收藏兴趣和独特的商业敏感抓住了收藏“大时代”繁盛于台湾的契机。到了90年代,台湾的收藏非常热,当时有很多人买古董、买艺术品、买油画,已经可以转手卖到上千万。当时大陆很多文物流到港澳、欧美、日本,所以90年代台湾成了中国文物的重要集散地。而与此同时大陆正面临要不要开放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抉择。
似乎徐政夫总乐于成为交流者角色,那时在大陆还普遍对文物拍卖持质疑态度的情况下,徐政夫的一些举动引起了微妙的作用。
徐政夫与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纳齐合影资料图
也正是在徐政夫的建议下,彼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带队去英国考察当地拍卖行业,学习西方业已成熟行业的成功经验。此外,徐政夫认为文物拍卖是在公开台面上的陈列,让大家都来评估,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市场秩序。一番考察之后,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国嘉德也称为第一家有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拍卖机构,并逐步确立了文物交易的制度化。
对于传统文物交易来说,在建立拍卖机制之后,也打破了古董店“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定律。拍卖这种透明的交易在某种程度上和股票类似,有高有低,虽然有起伏,但标准就慢慢出现了,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就可以有参考和保障。
徐政夫的艺术收藏观念
熟悉徐政夫先生的人都知道,他非常乐于成为交流者角色,行走于两岸三地收藏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品收藏,徐政夫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曾经总结出六个重要观点。
一、弄懂古玩需要不断切磋学习
这也正是徐政夫发起的收藏团体清玩雅集的原因所在,让大家有一个相对自由、宽松、能够交流心得与资讯的收藏联谊所在。30年下来,“清玩雅集”汇聚了台湾地区30多位最重要的收藏家,购藏实力相当于台湾地区半个艺术品市场。
二、面对文物艺术应虚怀若谷。
与古玩打交道要活到老学到老,文物艺术的学问浩瀚无垠,随时随地都应谦虚谨慎。在要进行大笔投入时更要谨慎,不懂的情况下切忌盲目投入。徐政夫也呼吁收藏家们调整好心态的同时,也希望艺术品机构、经纪人能严于律己,共同支撑起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品收藏市场。
三、艺术无古今之分,更无中外之别。
艺术不受古今限制,更没有中外之别。艺术是全人类的、是整个世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美的传递。喜欢艺术的人不应局限于门类与时期,而完全可以环抱全世界,全身心地享受艺术带给我们的无限之美。
四、收藏家与经纪人双重身份并不冲突。
徐先生自称偏重收藏而兼顾经纪,对于古董商的身份,世界范围内颇受尊敬,原因之一:与其交流买卖的均为在收藏领域颇有建树的藏家或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政治家甚至皇室成员,因此,店主人很多是学者或学有专精的行家。其二,他们有些也是收藏家,开店的宗旨不在乎买卖,而在于收藏兼交朋友。
五、收藏古玩要学会排除干扰,不偏听偏信。
收藏界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刚入门者很容易造成误导。一定要看到物件的艺术性、原创性和稀有性够不够。如果都具备了,投资的意义就大。
六、重视中国传统文物,它们大都是世界一流艺术品。
徐政夫在游历西方各大博物馆时发现,一流机构内都看到了中国古代佛像。曾有博物馆馆长告诉他:没有中国佛像的博物馆算不得一流博物馆。他细细观察体悟,深以为是。其间他屡屡购回流散在外的精美佛像,自北魏至明清,并附有中国主要石窟分布图,其他地区佛教艺术与传播路线等详尽的图文说明,对于中国佛像文物,这是一项抢救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