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致敬,永恒的小方
迟到的致敬,永恒的小方
——缅怀第一位报道七七事变、尘封80年的战地记者方大曾
关键词:方大曾 中国战地记者先驱 新闻战士 平民记者 缅怀
董连辉
“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如是说。18年前,我放弃大学教师的岗位,踏上新闻路,入职之初,就被卡帕这句感染着,立志做一名职业记者。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一路走来,抗非典、抗震主动闯一线,为了采写一篇报道烈日下蹬车百余华里……面对太多的浮躁,激情逐渐消退了,有时琢磨当年改行做记者的选择是否错了,昔日的新闻理想还值不值得坚守……当我读完被埋没80年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浸透硝烟的战地报道时,被深深震撼了……自己追寻10余年的新闻理想在这位前辈身上竟有着如此完美结合!他以非凡的新闻建树诠释动荡年代一个新闻人的责任!告诉后来者为什么做记者以及做什么样的记者。
冲锋在前的新闻战士!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出生北平,原名方德曾,笔名小方,取“谦逊与刚正”之意。“九·一八”事变后,小方以中外新闻社记者身份,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吁。卢沟桥事变爆发,小方发出中国新闻界的第一声全民抗战的呐喊,从此进入战时采访状态。1937年9月18日,小方从河北蠡县寄出《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后神秘地失踪了,时年25岁。
血性激情,敢于牺牲,危急险难冲在最前,这是小方的真实写照。在小方存世的26篇文字报道中,均写于1936年夏至1937年9月,其中8篇属于战地报道。1936年冬,小方只身冒着严寒深入绥远前线进行长达43天的采访,拍摄数百张照片,采写出《绥东前线视察记》等多篇战地通讯。这次采访,他与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相识。1937年7月10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小方以中外新闻社记者身份孤身骑自行车到前线采访,拍下诸多29军将士守土抗敌的镜头,写下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先后在《世界知识》、《美术生活》、《伦敦新闻画报》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刊发。小方以生动准确的现场描述和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图片将29军抗战全方位呈现给世人,他成为中国第一位到现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记者。平津沦陷了,小方无家可归,他给上海《大公报》的范长江写信申请做该报战地记者。受聘后小方激情迸发,他以文字做钢枪,用相机做火炮,奔波在平汉线北段上,转战到正太路和同浦路沿线,写出《从娘子关到雁门关》、《血战居庸关》等多篇弥漫硝烟味的报道。日军铁蹄踏进整个华北,枪炮隆隆,硝烟弥漫。小方头戴白色帆布帽,身穿白衬衫和黄短裤,足蹬跑鞋,挎着一架照相机,或搭乘兵车,或徒步前行,他抓拍战士冲锋,揭露野蛮屠杀,分析战场军事得失,唤醒全民抗战士气……在山河破碎的酷暑八月,小方用双腿丈量火线上的新闻路,他舍生忘死、昼夜冲锋,华北最激烈的战场都闪动着他的萍踪侠影,他的足迹遍布大同、石家庄、保定等主战场,拍片、写稿、发稿……一组组镜头,一篇篇通讯,小方吹响全民族抗战的集结号,激励着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捍卫家园!
1937年9月12日,范长江派小方采写永定河上的游击战争。当时保定局势万分紧张,卫立煌部正与日军激战于永定河上游青白口一代。小方兴奋地说:“我不只要到保定,而且要到保定以北南口山脉去!”他带上充分的蓝墨水、稿纸和照相器材,急匆匆由石家庄登上北上的列车……冒着日寇轰炸的炮火,小方很快写出《平汉线北段的变化》的新闻述评,岂料,这篇报道竟成为他生命的绝笔。
小方的战友、诗人陆诒在《战地萍踪》一书留下小方1937年7月28日一个侧影:“客车抵良乡车站,距长辛店还有25里,前线炮声清晰可闻。小方兴奋得跳起来,对我说:‘这是中华民族争取解放的炮声!’不一会儿,他又把我拖到车窗旁,手指窗外高粱地掘壕据守的军队说:‘你看,我们的兵士多么可敬可爱!’小方先和我们告别,他将沿铁路线徒步前进,想摄取我军铁甲车在卢沟桥前线作战的镜头……”
全民族抗战的司号员!
危急时刻,小方不仅是冲锋的勇士,更是一名沉稳的评论员!他是全民族抗战的鼓手、司号员!
在《卢沟桥抗战记》中,小方写到:“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小方在《保定以北》、《前线忆北平》、《平汉线北段的变化》等报道中对战局都有着详实的述评,分析我军作战得失,鼓舞全民族抗战士气。小方这种非常时期研判能力源他自平时对时局的热切关注,源自他对社会深入调查走访,源自他那颗火热的心。1936年11月,小方到冀东日伪政权辖区调查一周,采写出《冀东一瞥》,文中谈到:“我们相信冀东的青年们,虽然在这种恶劣环境之下,都抱着深深的怨恨,他们并没有受到傀儡政府的麻醉,在每人的心里,还蕴藏着反抗的热诚!虽然汉奸们把这块土地送给敌人了,但我们民众的心并未死亡,民众随时都在准备恢复自己的土地和政权!……总之,冀东正在一个混乱的状态之下,汉奸们虽正做他们的美梦,想把这块土地造成‘王道乐土’,但这只是一个梦而已!至于在野心国方面来说,他事实上还没有直接统辖冀东三百万中国人口的能力与勇气!”
一年半后,冀东爆发了波澜壮阔的抗日大暴动!数月内,抗日起义遍及21个县,参加群众达20余万人,组成了10万余人的冀东抗日联军,先后攻克日伪控制的9座县城和所有重要集镇,冀东日伪政权一度瓦解,极大振奋全国抗敌士气。
小方最早在阴云密布的冀东吹响了战斗的号角!硝烟散去,当我们回首凝视那段悲壮历史时,不禁为这位全才记者叫绝!小方的新闻敏感与观察力,他新闻报道和图片拍摄角度,他对时局清醒深刻的认识,都不愧为中国战地记者的先驱!
悲天悯人的平民记者!
勇士战场壮举瞬间来源于平时义举的积聚。如果说战地报道生动诠释小方新闻战士的形象,他战前采写的稿件、拍摄的图片则真实还原一个全面立体的小方,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是一位悲天悯人的平民记者!
全民族战争爆发前,小方像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一个愤世嫉俗自由撰稿人,一个天才摄影家。善良淳朴、悲天悯人的民本人道情怀是小方的人生底色。学生时代的小方家境殷实,他热爱生活,喜欢冒险旅游、运动,但他没有纵情于山水,更没有沾染富家子弟的奢靡之气,他的镜头没有追逐洋场上的美女,没有寻觅个人的风花雪月。大学毕业后,小方与好友成立中外新闻学社,他对黑暗的旧社会具有强烈批判意识,对国家每一寸土地爱得深沉,对所有底层劳动者有着天然同情心。小方始终把镜头对准底层苦难百姓,乞丐、流浪者、车夫、船工、纤夫、铁匠、苦力、煤矿工人、请愿学生……都进入了他的镜头。小方与街头人力车夫无所不谈,但自己外出宁可步行从不坐人力车。正是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小方有着超常的采访沟通能力。在普通百姓认为“拍照摄取灵魂”的迷信年代,他能够赢得很多陌生人配合,无论饱经沧桑的老者,还是天真烂漫的孩子,甚至赤身裸体的纤夫,在他镜头前也神态自若……在他们内心深处,也许早把这个相貌帅气、性格随和的大男孩视为自己亲人或“救世主”了……一幅幅画面,倾注了小方无尽的悲悯;一篇篇报道,充斥着小方满腔愤懑。他痛斥社会的不公,谴责军阀内战,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狼子野心……在一个国弱民苦的动乱时代,小方用笔头、镜头构筑了新闻人应当永远坚守的职业操守!
走近小方,发现他有着超时代的艺术观,着实可爱,但置身那个国民羸弱的动荡年代,凝视他自拍的作品,报以含泪的微笑。小方骨子里有着冲破世俗偏见敢为人先的性格。在其存世的底片中,他不仅拍底层百姓健美人体,还有多张自拍健美照,他站在岩石上,展示着自己强健的肌肉……当时,也许没有哪家报刊杂志给他发表,但他开风气之先的行为,犹如压抑夜空划过的一道闪电,在呼唤一股力量!小方以自己健壮的体型证明“东亚病夫”不是中国人的标签!其实,这与其在文字报道中哀叹国民吸食鸦片成风导致很多青年羸弱病态的黑暗现实是一致的!小方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是阴郁世界中无声的呐喊……正是这样一位热血青年,在民族遭遇危机之际,他踏遍饱受蹂躏的山河,呼吁全民族联合起来共抗倭寇!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刻,他以身报国,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冲锋!
迟到的致敬
小方失踪后,亲朋通过多方途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遗体和任何遗物,小方的英名和他的作品逐渐淹没在时光隧道中。幸运的是,小方的妹妹方澄敏耗尽毕生心血,精心保留下来哥哥用生命换来的近千张底片,这些照片首先引起摄影界人士关注。上世纪90年代起,从摄影界人士阮义忠、陈申到学者杨松林,众多热心人士接力挖掘搜寻,特别是央视纪录片导演冯雪松的执着寻找,使得小方那些散落在落满灰尘故纸堆里的图文重回公众视野!
“范长江与方大曾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一个长于文字,一个长于摄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书。”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方汉奇老先生如是说。
笔者考证辨析诸多史料,结合战火惨烈环境特别是小方的性格特点,排除诸多可能,认为这位才华卓著的战地记者牺牲于1937年9月下旬保定城垣保卫战之际。
1937年9月18日,小方从蠡县给上海《大公报》寄完稿件,又给邯郸亲戚寄了封信,信中说:“我仍将继续北上,达到长江原来交给我的任务!”《平汉线北段的变化》这篇报道最后标着:“九一八,写于保定,寄自蠡县”这是小方留给世人最后的文字。保定是小方赴永定河上游采访必经之地。平汉沿线战火纷飞,保定决战在即,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小方不可能选择留在蠡县或去高阳。另外,如果选择高阳迂回北上,到永定河上游还要通过固安,小方在《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中清楚报道固安已经沦陷了,这也是他不可能选择去高阳的一个因素。无论出自救国救民的情怀,还是捕捉战场镜头的新闻职业敏感,小方都要挺身而出。因此,邮寄信件后,小方一定马不停蹄奔赴危城保定。我们无从知晓他以什么交通方式,在那个特殊战争时代,恐怕租一辆自行车或快马都很困难。但是,小方就是靠两条腿,也会在20日左右重新赶到保定城郊附近。彼时,保定城垣激战正酣,1937年9月24日,日军攻破城西门、北门,冲进城内。守军且战且退,由南门撤出城外,1937年9月25日,日军举行了入城式。小方很可能在保定城郊遭敌人秘密杀害。
无论是战时还是战后亲朋寻找,小方失踪80年没有任何痕迹,只能说明他捐躯的方式过于惨烈而隐蔽。小方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对时局的前瞻意识,但有时也显得天真,认为日军不敢随便杀害一个新闻记者,这种弱点从他采访卢沟桥现场独闯日军兵营可见一斑。由于小方太过天真,对日军的兽性认识不足,小方落入敌手遇害。这是中国摄影界的痛,这是中国新闻史的痛,这是一个民族抗战记忆的痛!
小方在绥远前线拍下诸多战后惨象照片,并写到:“现在死于东山坡的匪尸,大半已被野狗吃食,只留着几幅可怕的头连着那架光杆的骨骼。有些完整的尸体,穷困的老百姓们,还在剥他们身上的军衣,等衣服剥光之后,就立刻跑来几只狗,他们又发现新的美餐。战争是这样的残酷,然而疯狂的侵略者,则拼命的在制造战争。”我相信,小方目击这种残像时扎心地痛,他以人性的视角去触摸战争痛点深处,哀叹民众麻木,痛斥侵略者的兽性。这一刻,他就决定以身许国,救民于水火,纵使粉身碎骨,也要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让每个中国人活出尊严!让悲剧不再中华大地上演!在前线,他给母亲寄去一张头戴钢盔、身着戎装的威武单身照,上标:“母亲大人存念”。他深知,惨烈的战火中,生命已经不属于自己了……
小方,80年前用生命吹响悲壮雄浑的抗日号角!80年后,人们在寻找他的踪迹,追寻他的足迹,这是一个民族迟到的敬礼!
永恒的小方
现实的浮躁与喧哗,不能淡忘历史的凝重与沧桑!
从失踪到捐躯,时光早已给出证明。落满灰尘的硝烟报道在述说:中国第一个范长江新新闻奖非小方莫属!小方的绝笔报道标着“九一八”,他青春笑脸上那双充满忧郁的眼睛在注视着后来者: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坚守良知!捍卫正义!
以人性触摸战争热爱生命的青春小方,不忍将自己惨烈形象留给世人,他呈现世人的永远是那个阳光俊朗帅哥形象!失踪意味着等待!等待意味着希望!一代代后来者在梦中盼望青春小方归来!
无论是寻找还是守望,我们追寻的不是一个小方,而是无数小方式被尘封的无名抗战英雄!我们寻找的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守望的是职业的理想与操守!从这个意义上讲,小方——方大曾,是我们抗击历史匮乏症铭记英烈的一个符号!
新闻不死,理想不灭。仰望小方,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坐标,踏着英烈足迹,新闻18正年轻,背负激情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