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是忠勇的
黄百韬(1900~1948),字焕然,祖籍广东,生于天津,祖父及父亲两辈都十分贫困。由于出身卑微,营养不良,黄百韬身材瘦小,皮肤黝黑。18岁那年,黄百韬经朋友介绍,投靠了北洋军阀李纯。李纯见黄百韬个子虽矮,却脑子灵活,聪明好学,办事快捷,便让他当了自己的传令兵。这以后,黄百韬的一大半时间是用来伺候李纯的。黄百韬把这个上司伺候得十分满意,不久便被李纯提升为贴身副官。黄百韬当了副官后,在李纯的指点下,勤奋学习,只要有空余时间,便捧着书本琢磨半天。李纯喜欢黄百韬的好学上进,有意栽培他,便送他到金陵军官教育团学习深造。1922年,黄百韬毕业,后返回天津,升任营长。
黄百韬是忠勇的,他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5师虽然是地地道道的杂牌军,但却在解放战争中屡创解放军。我们从《中国战争通鉴》中可以看到这样几段记录:
1947年孟良崮战役,张灵甫将军率74师冒进,陷入重围。黄百韬倾25师全部兵力不顾牺牲,不顾伤亡拼死增援,在遭到重大伤亡后,先后攻占三山店,交界墩,界牌等地,在进攻最后一道阵地天马岭,险些成功,华野1纵也无法阻挡,眼看就要突破,恰巧4纵一个营经过,帮助1纵守住了阵地,致功亏一篑,74师全军覆没。没有这一个营的碰巧经过,74师将被黄百韬救出。
1947年6月左右,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发动第三次全线进攻,在决定山东解放区生死存亡的二次战役中,即南麻、临朐战役中,黄百韬率部增援,冒死血战先后解了南麻,临朐之围,在南麻牛心崮战斗中,7纵司令员成钧将军身负重伤。
1947年8月,国民党为了打掉我党的大后方,开始对胶东作战,黄百韬25师成了进攻主力。8月8日,黄百韬率部抵达潍县,10日赶到寒亭,21日拿下昌邑。8月底与友军会师后,9月7日,打垮了我党13纵39师及其他部队坚强阻击,占领平度。9月中旬,黄百韬兵锋直指莱阳,击溃我军13纵39师、南海军区一团后于18日占领胶东中心城市莱阳。
占领莱阳后,25师最后目标就是烟台,但据可靠情报表明,解放军已在烟台外围正面,沿烟青公路构筑了大量大纵深防御工事,准备死守决战,如正面进攻势必伤亡重大。黄百韬深通谋略,经仔细筹划,决定避实击虚,进行迂回作战,绕开我军正面大纵深防御阵地,决定向北先攻占栖霞、福山,然后从福山经侧翼进攻我军设防薄弱烟台侧翼,9月20日,108旅出其不意地向栖霞进攻,大出解放军意外,烟台正面设防我军措不及防,9月26日占领栖霞、随后占领福山,随后从福山方向进攻烟台,10月1日黄百韬拿下烟台。
48年4月12日,黄百韬率25师,4师组成南线兵团,与张雪中率领的72师与83师组成北线兵团,南北对进,企图全歼苏北兵团华野2纵,11纵,12纵于盐城,阜宁以东滨海地区。5月23日,韦国清将军本打算先集中优势兵力,2纵,11纵消灭整25师,第4师,经过激烈战斗后,发觉碰上了硬钉子,一对一战斗完全占下风。2纵,11纵不敌25师,且伤亡重大。25师不断发起反攻,向前推进,随后南北二线敌军包夹苏北兵团。5月底国军南北兵团在合德会师,形成合围,形势万分危急,许多同志悲观失望,准备拼命,但在韦国清同志正确指挥下,经27日,28日,29日3天激战,虽损失惨重,仍于6月2日突出包围圈,韦为此急电军委请求支援。苏北战场主动权重新为国军掌握。
豫东战役开始后,黄百韬师军出奇制胜令我军措手不及,只得令王秉璋将军率领中野11纵由东小楼出发阻击黄兵团,中野11纵之32,31旅急驰逻岗,董店一线设防,谁知黄兵团行动迅速,以迅雷不及掩耳势,已越过这两地,32,31旅在急行军中分别于张连池,伯党集一线与25师展开遭遇战,虽然略迟滞了25师推进,但伤亡重大,(自称伤亡1700余人。但战后将33旅,拆散并入32,31旅,伤亡应远远大于1700余人)只得败下阵来,使1纵1师陷入被黄兵团及72师夹击的危险境地。黄兵团迅速靠近铁佛寺,华野不得不停攻铁佛寺72师,使得72师得以完整脱险。日后成为邱清泉兵团主力。
当时,由于黄兵团威胁太大,华野转兵进攻黄兵团,抽调主力,1、4、6、8及两广纵队围攻黄兵团于帝丘店。黄百韬整见华野蜂拥而上,镇定地退入帝丘店为中心的村庄内防守。华野不顾伤亡,日以继夜猛攻,希望一鼓作气吃掉25师,黄部连日血战,形势危急。后来,黄百韬亲率2营部队,在4辆坦克掩护下,反守为攻,发动逆袭,创造了国军战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唯一战例,他的参谋长死劝也未拦住他。面对绝对优势共军,黄百韬的部队伤亡重大,108旅团长李景春也重伤倒地,黄本人也受伤,仍大呼口号,死战不退,部队受司令激励、鼓舞,拼死猛冲猛打,一举夺回田花园、刘楼、刘庄等村庄,遏制了华野进攻势头,稳定了阵线,这一仗打得昏天黑地,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这几个外围村庄的收复,和交警总队坚守陈岗,彻底破坏了粟裕7月5日总攻的计划,意义十分重大,确保了帝丘店的安全。与此同时邱清泉五军采用大迂回战法,绕到包围黄兵团华野部队背后,出其不意地猛烈进攻,全线击溃了华野,并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黄河边上,俘虏3598人〈〈全国解放战争史卷3〉〉。
淮海战役爆发后,黄百韬升任七兵团司令官,率部7万余人在碾庄被华野重兵集团包围,黄率部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坚守了15天,(48年11月8日22日),给华野造成了巨大伤亡,华野共伤亡4,9万人,近5万,是整个淮海战役解放军伤亡最大一仗,超过双堆集伤亡。使战后粟裕紧张地一下昏了过去。这比起王耀武率10万大军守坚城济南只守一周,形成了鲜明对比。
黄百韬同时又是愚钝的。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黄碾庄战役结束后,黄与25军付军长杨廷宴一起突围冲了出来,在途中,黄拔枪自杀身亡,结束了****反人民的一生。自杀前,拿出名片一张,在背后写上“黄百韬尽忠报国”,交给副军长杨廷宴,请其转交蒋介石,以表示其反动立场和决心。
那么我为什么喜欢他呢?可以说共国之争实际上是主义之争,是一种信仰之争。在那场大搏杀中,双方的军人各为其主,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铁血豪情更是让我们敬佩的。但是“是非功过”并不能单单用一句“胜者王候败者贼”来简单论述,而应该从更大的方面来看。可以说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尽忠则是军人的天命,自古以来“文死柬,武死战”的例子笔笔介是。那么,当时做为国民党将领的黄百韬呢?他与我党作战可谓是各为其主,他战败后自杀成仁也谓是“武死战”,那么从军人的角度来看他尽到了“天职”和“天命”,他是无愧的于他的“党”和当时情况下所谓的“国”的。
可是现在很多人说他是罪人,原因很简单“共产党战胜并建立了新中国,而且使中国五十年后一跃发展为世界排名第6的强国”,从目前的事实和前年国民党的腐败来看,黄百韬战死应该就像封神演义中的文太师一样,他站错了队或者说他是“不得道者”“逆天行事而必受其诛”的人。
可是我依然还是喜欢并敬佩这位将军,在当年国民党统治下相当复杂的国情、政治和军内派系林立的那个时代,广西、云贵、四川、山东、甘肃、宁夏、山西等等基本上都是打着国民党旗的小诸候国,不听政府指挥。而其它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被我党占据,国民党的老蒋想要把国家治理好可谓之“难于登天”。可是蒋介石和国民党中的一些青年干才还是有理想要把中国建立成为富强的中国的,他们为之努力、奋斗和牺牲着。黄百韬就是这样的人,他虽然是杂牌军,手里只拿着日式武器的旧部队要和几十倍于已且全美式装备的共产党军队拼命了,可以说是不公平也是很难的。但是黄百韬没有怨言,他忠于自己的党,不计较党内个别人对自己的不公正。他打了而且打胜了,用他的意志和毅力创造了鸡蛋砸石头的奇迹。他自尽了,还要写上“黄百韬精忠报国”的悲壮之词,他真的是忠于都老讲吗?不,他忠的是自己的党和自己的主义。他临死还要这么写,可见他的绝望与痛心。面对着一个国家因为几个人的原因而搞的支离破碎、一个民族为了某种信仰之争而互相残杀,这几句话可谓是“痛心疾首”。做为一个军人,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尽了最后的天职,死是对牺牲战友的追随,也是对当成无法挽救危局的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