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赫出身 从小耳濡目染国学精华
1915年,冯纪忠出生在一个显赫的世家。祖父曾任浙江巡抚,二战期间,冯纪忠留学奥地利时留影。因反对辛亥革命吞金自杀,清帝赠给他“忠”号,冯纪忠的名字由此而来。冯父曾出任徐世昌秘书,3岁到11岁时的冯纪忠在北京外交部小学读书,也至此讲得一口京腔。
那个年代的望族,像《红楼梦》里的家族一样互相联姻,冯家与徐世昌、梁启超、林则徐等人的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意思的是,虽然后来冯纪忠和梁思成二人分别成为一北一南建筑学派先驱,但现在有冯纪忠的学生对历史追根究底,竟然发现,当时冯家和梁家都住在东堂子胡同一个院落。也就是说,当时已上中学的梁思成很可能曾经和襁褓中的冯纪忠住在同一屋檐下。“现在想想,这真是很有可能的。”冯纪忠笑眯眯地说。
出生在书香门第,冯纪忠自小受到国学的熏陶,父亲和叔叔都是古文功底极好而入世的士官,祖父家里还专门请了老秀才教授国学,哪怕是他念书的北京外交部小学、上海南阳模范小学、圣约翰高中,都专有国文老师教课。看过冯纪忠后来写的《何陋轩答客问》的人,无不为这位建筑师扎实的古文底子惊讶,了解他背景的人则都知道这都是自小耳濡目染积淀的国学底子。
直至80年代,退休后的冯纪忠在美国居住十余载,无聊之余,竟然开始潜心研究屈原《楚辞》,翻译古诗。而冯纪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骨髓的了解,最终在他的代表作方塔园中得到了完美发挥。
在圣约翰高中和大学就读期间,冯纪忠兴趣更加广泛,喜画画、爱话剧、勤书法、还很欣赏梅兰芳、程砚秋等人的京剧。高中和大学好友中,有着贝聿铭、胡其达等名字,贝、胡二人后来赴美求学,冯纪忠则去了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