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草泊村刘连仁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44397372
本馆由[ jackson]创建于2011年10月21日

刘连仁生前没有等来索赔结果

发布时间:2011-10-21 01:45:46      发布人: jackson


    8年前,高密籍赴日劳工、曾逃出矿山躲进北海道山林13年的刘连仁含恨辞世。(>>>刘连仁诉日赔偿二审败诉 将向日本最高法院提起诉讼)如今,63年前被押往日本做了11个月的苦力、生前曾踏上民间对日索赔诉讼之路的即墨91岁市民陈教本老人,于2月16日带着遗憾也撒手人寰,他留给子女的遗产只有他早年在日本做苦力时所戴过的一顶“日本帽”。2月17日,记者赶赴即墨采访了陈教本老人的亲属,了解了青岛籍“刘连仁”的艰辛索赔之路。 

>>>子女转述 

63年前被押赴日下煤窑
 

    “我父亲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63年前他被押往日本做了11个月的劳工,他一直难以忘记这段苦难经历,并在6年前踏上了民间对日索赔诉讼之路,可惜的是,他还没有看到结果就抱憾离世了……”2月17日下午,陈教本老人的大儿子陈正居告诉记者,“父亲生前不止一次地怒斥日本鬼子的罪行,我要替父亲继续对日索赔。” 

    陈正居说,老人是在2月16日早上7时辞世的,享年91岁。另据陈教本的子女转述,1945年3月,当时年仅28岁的陈教本在海泊路一酒店里干活,一天早上,6名日本兵突然持枪闯了进来,将他五花大绑起来。在明晃晃的刺刀下,他被日军带到了后海沿儿,并被推上船送到日本北海道下煤窑,由此踏上了一条充满血泪的劳工之路。由于无法忍受折磨,他还和工友们举行了集体暴动,并杀死了一名翻译,当时刚好赶上日本无条件投降,他们这些赴日劳工才得以从日本转道天津回家。“直到2002年初,当年赴日劳工开始筹备民间对日索赔和维权,已经80多岁、身患疾病的老父亲不顾高龄,坚持拄着拐棍或坐着轮椅,先后找到多家律师事务所寻求援助,开始了对日索赔的漫长诉讼之路。”老人的子女说。 

>>>痛苦经历 

每天两顿饭每餐俩窝头
 

    据陈教本老人的子女讲,老人生前回忆说,在乘船押送日本途中,日本兵荷枪实弹,用绳子把中国劳工绑在一个船舱里,劳工们由于缺水和晕船,很多人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为了充饥,陈教本利用上厕所的机会,曾偷吃了一个大咸菜疙瘩,结果因为干渴差点丢了性命。 

    陈教本做苦力的地方是在北海道的一个小煤窑,每天天不亮就被监工用鞭子抽打起来去挖煤,一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稍不留神还要被日本兵拖出去用枪托打。每天只有两顿饭,一顿只发两个小窝头。没有几天,就有10多人被饿死、打死。直到日本战败投降,已经当了11个月苦力的陈教本才得以回到青岛。 

    提起往事,陈教本的老伴孙德英也是老泪纵横。陈教本被抓到日本那一年,孙德英刚嫁过来不到3年。家里剩下了60岁的婆婆和6个未成年的小叔子、小姑子,为了养家糊口,婆婆走街串巷四处讨饭,她则帮人家洗洗补补换瓢高粱米,就在这样的日子中一直等到陈教本归国。 

>>>老人遗憾 

生前没有等来索赔结果
 

    “陈教本老人是青岛籍赴日劳工事件受害者中,起诉日本政府的民间维权13名人士之一。”德衡律师集团事务所的赵律师告诉记者,2002年底,该律师所的几名律师接受陈教本等13位当年赴日幸存劳工的委托,踏上了民间对日索赔的诉讼之路。接手案件以来,德衡所律师通过多种途径大量地搜集证据,并组织召开了研讨会、专家论证会,探索一切对案件有利的诉讼因素。“3年的时间里,我们和当事人高兴地看到了一些来之不易的阶段性调查证据,也失望地看到了日本法院作出的一次又一次歪曲历史、践踏正义的判决。尽管诉讼过程困难重重,但我们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受害劳工。”赵律师说。 

    据介绍,2008年春节过后,陈教本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26年前的一次脑血栓让老人拄上了拐杖、坐上了轮椅,近两年来,他一直卧床不起,饮食起居完全靠老伴和儿女照顾。另据陈正居回忆,老人曾多次示意子女,一定要保存好他当年在日本做苦力时留下来的那顶“日本帽”,“每看一次,老人眼泪就止不住地流”。 

    2月16日早上7时许,老人在儿女们的哭声中与世长辞。据亲属们回忆,老人在最后一刻长长地叹了两口气,一直盯着那顶“日本帽”…… 

>>>档案揭秘 

一个月输日劳工3621名
 

    2月17日下午,记者采访了青岛市档案馆文物征集处的于副处长。据他介绍,根据档案馆馆藏档案显示,自1937至1945年8月,日本从青岛到底掠夺了多少劳工,因为战争早期的混乱和统计的缺失,很难有准确的统计数字,“劳工从青岛的‘出境’统计自1940年1月到1944年5月,除一些个别月份外,都有明确的统计,因为1944年5月以后日本大肆劫掠华工到其国内做苦力,违反国际法,因此有意识地不作记录或销毁档案,所以在青岛几乎没有留下有关赴日劳工的确切数字统计”。 

    记者随后从青岛市档案馆查找到这样一组数据:1938年至1944年5月,日本从青岛输出743477名劳工到伪满和蒙疆,加上1945年2月输送到日本本土的3621名劳工,总计为1089249人。 

    另据于副处长介绍,通过日伪当年留下的档案可以看到,当时青岛两个劳工训练所的生活、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屋内阴暗潮湿,空气污浊,劳工全部睡在水泥地上,无衣被御寒,每个劳工“每日只二餐,早晨每人小米粥二碗,午饭及晚饭每人棒子面窝头一个”,劳工在等待配船赴日的时间里,被编成劳工团给日本军方当苦力,每天被驱赶到青岛港码头从事沉重的装卸搬运工或者修筑军事工程,恶劣的生活条件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使许多劳工患上重病,大量劳工因此死亡。“当年,青岛输日劳工为了捍卫生命尊严和生存权利,多次举行集体暴动,如1945年6月,在日本花冈,被强掠的700名中国民工不甘忍辱,在劳工大队长耿谆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了暴动,冲出牢笼,准备在海上杀出一条生路,但是却遭到残酷的镇压,仅仅3天就被虐杀100多人……”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