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崇福:回国是我的朴素想法
“我不知道国内的形势究竟是什么样,但我一定要回去。”
1948年,应崇福终于等到了留学美国的盘缠:1000块美金。
那时的他是华中大学的一名教员,每月领10块大洋的薪水,月底发薪。10块大洋让拖家带口的应崇福不得不在每个月的十几号厚着脸皮去找校长支钱,生活捉襟见肘。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只有在领薪的那天才能买包烟解解烟瘾。每月发了工资,他即刻从郊外的华中大学校区赶到城里把票换成大洋。
华中大学当时的物理系主任卞彭相中了这个脑袋灵光的小伙子,把他推荐给美国布朗大学的一个教授,希望他能够在美国继续深造: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没有博士生导师,博士需要到国外去念。
那是1945年,布朗大学已经给了这个中国小伙子助学金。然而他不能成行,因为没有路费,他只好等待。在布朗大学的助学金为他保留到第三个年头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华中大学资助了他1000块美金,让他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当然是只身,他的父亲和妻儿留在国内,因为学校的资助不足以让他携家同往。
活跃在布朗校园里的中国同学会主席
“美国的布朗大学真是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大片的绿地,学校里还有十来个中国同学。”回忆起彼时的校园,应老的嘴角漾起微笑,“因为我工作过,年龄比大多数学生要大,大家都亲切地叫我老应。”
“老应来了!”是那时同学对他的热情招呼,不管是洋同学还是中国同学,大家都这样叫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功课非常优秀,属于最顶尖的那类,不怕同学的疑难问题,不怕教授的棘手课题,他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声望。也正因如此,他当选为布朗大学中国同学会的主席。
这个主席并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给大家宣传“红色思想”,宣传革命理论。他只是组织学生周末在郊外野营、烧烤和跳舞。对于“地下党组织”,对于先进思想,没有人告诉他。对于“政权”他没有深刻的理解。“关于革命,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一群孩子在街上玩,看到一群共产党员被绑着跪在地上,遭国民党砍头,场面血腥。”应老语速慢了下来,“那个时候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坦言自己不清楚谁当政真正意味着什么。
但是他还是向外国人宣传中国的文化。“我们组织中国艺术品展,比如刺绣、丝织等等,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应老兴奋地说,“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是很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展出的作品都是中国人从国内带到美国的。”
布朗大学同学会的影响日渐增大,吸引了很多布朗大学周边的中国学生,甚至有在美国旅居多年的中国人加入,但大家的活动仍然以文化和休闲活动为主。“也有人从别的州赶过来,可能这些人中有一些积极分子,但他们也不在集体的活动或者私下里向我宣传什么。”当记者问起那些参加活动的人中是否有人宣传进步思想时,应老这样讲到。
不过,这个优秀的中国留学生的自信也让他的外国同学深感敬佩,在校园里总是有人大声喊他,“没有感觉到受歧视”。
住在布朗大学的学生公寓,自己做饭,勤奋学习,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沮丧,反而让他更加积极和努力。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