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振林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25716410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2月06日

1971年,宋学义辞世

发布时间:2019-05-21 16:09:48      发布人: Jackson

2005年3月25日上午,81岁的抗日老战士、原衡南县武装部部长宋文坤在老伴搀扶下来到灵堂,向多年的老战友告别。

“我以为他能挺过来的。”宋文坤说,他们夫妇20多天前曾去看望术后的葛振林,当时,喉咙上插着管子的老葛还一边比划一边唱:“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你个摔不死的,这次也没事。”宋老这话曾让两家人开怀大笑。

但此时的葛老已是沉疴难返。衡阳市中国人民解放军169医院三内科主任彭寒林介绍,由于心、肾、肺功能几近衰竭,葛老的气管先后切开了两次。

“但他没有痛苦的样子。”彭寒林说,一般人做气管切开手术,麻醉醒来会非常难受,葛老却总是将笑挂在嘴上。

“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护士们这么称呼他。

“他的顽强是一个老兵与生俱有的。”原衡阳军分区副司令员朱旭更愿意这样理解相知64年的葛振林。

1941年,朱旭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负责发放药品,在当年11月5日的晋察冀日报上,他看到一篇题为《棋盘坨上的五个“神兵”》的报道,而此报道多年后被修改编入小学课本,定名《狼牙山五壮士》。

“在反扫荡斗争中,五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大部队和老百姓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的主峰棋盘坨。在消灭了50多个敌人后,五名战士砸碎了手中的武器,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朱旭记得当时报道如此描述。

另有史料记载,当几百名日军冲上悬崖顶,发现与之激战近一日的对手只有五个人,他们就在悬崖上排成几列,面对五人跳崖处三度折腰。

1941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签署训令,将五战士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那时候我就知道了有这么五个人,但还未见过老葛。”朱旭说。

抗战结束直至建国初,葛振林历经天津、张家口、清风店和太原战役,还参加过江西剿匪和抗美援朝,全身六处负伤,为三等甲级伤残。

长沙解放时,在湖南省军区政治处军邮办事处任处长的朱旭第一次见到了葛振林,他的第一印象是葛“瘦高瘦高”,并总是笑呵呵的。

抗美援朝归来,葛振林历任湖南省军区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大队长、湖南省军区警卫营长、衡南县兵役局副局长、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

大约在1962年,葛调任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正式和朱旭成为同事。

“认真是他的一大特点,他在后勤部负责军装的发放、后勤保障等物资的管理,从来没出过错”,朱旭说。

1966年春,葛振林向衡阳军分区司令部提交申请希望休养,上级考虑到他的伤病,批准了这一请求,当年8月,这位老战士离岗退养,时年49岁。

16年后的1982年,葛振林正式离休,享受正师级待遇。

棋太直,如其人1966年葛振林离岗后,一场政治运动席卷全国。

在衡阳军分区,包括副司令员朱旭在内的一些老干部被造反派叫去谈话,也被揪过帽子。

“他不怕被‘粘包’还主动去找我们。”当年受到影响的邢耀华老人说,别人躲得远远的,葛老却经常去五七干校,给放羊放马的同事战友送饭吃。

老战友芦继华之子芦长江回忆,文革期间,时任总后勤部参谋长的何流在他的辖区放羊,葛老就叮嘱他给予关照,“我当时不知道他的用意,但葛老一向喜欢我们,他说的肯定就是对的。”

邢耀华回忆,造反派还曾主动找到葛振林,“但老葛没有尾巴可抓,他们就干脆拉他支左,这时他发火了。”

“你们让我造谁的反,老子造小日本的反,造法西斯的反,不是像你们造共产党的反!”邢耀华清楚地记得,葛老当时的这些话,就像炸弹一样在军区炸开了。

此后,面对学生罢课、农民进城、工人停工,葛老总是站出来劝说,你们回去吧,学生不学习干什么,农民不种粮食吃什么,你们工人天天喊口号还怎么生产?

邢耀华老人说,当时在整个衡阳,敢出来教育红卫兵的只有葛老一人,他不怕牵连,也不怕“抓辫子”。

多年之后,两位老人经常在下棋时笑谈这段历史。

“下着下着,怎么卒子没了,原来老葛头给藏起来了。”邢老说,这时,葛老就会大笑起来:“江青过河靠卒子嘛,先给你摘了。”

“水平不高,瘾特大。”

对于老战友的棋技,邢耀华并不恭维,“老葛棋如其人,太直。”

长孙葛蒙证实了这个说法,“爷爷开局老是那三步棋,当头炮,跳马,拱卒,从来不改。”不讲狼牙山故事

2005年3月17日,几名小学生拎着水果走进衡阳169医院,他们围在病床前说,想听葛爷爷讲故事。床上的老人此时动了动身子,颤抖着声音回答:“娃娃们,现在不行,等我好了就给你们讲。”目睹这个场景的衡阳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成新平,和护士们一道抹起了眼泪。

1966年离岗休养后,葛振林曾先后担任衡阳市10多所学校的课外辅导员,并应邀到湖南、河南等10余省的部队、机关、监狱等单位作报告300余场次。

衡阳雁峰区六一实验小学原校长谢慧兰回忆,葛老很少向学生回忆狼牙山那一幕,而是讲更多的战斗故事,每次都叮嘱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好好学习,祖国的江山打得多不容易啊!”老战友宋文坤也说,葛老最不喜欢战友们提狼牙山跳崖的事,他总会很激动地说:“咱们都是八路,那个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吗?换了你们,你们就不会跳吗?”

卖期刊的芦石安有次进了份杂志,上面有篇文章讲到“狼牙山五壮士”,聊天时他拿给葛老看,葛老摇了摇头,就推开了。

海南省军区后勤部原政委,80多岁的陈永春老人也知道葛振林的这个脾气。去年春,他曾和葛老一起在广州军区总医院住院,当时他向同室的另一位战友介绍:“这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国宝葛振林”,对方肃然起敬,但事后却给葛老一阵骂,“老陈你这是瞎胡闹,没原则。”

葛老的几个儿子告诉记者,连他们也是看了电影和学了课文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那位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跳下悬崖的壮士。

长孙葛蒙在军校从不透露自己的家世,有一次,同学们聊到狼牙山五壮士,说:“不知道葛振林现在何处”,他就笑着说:“可能在衡阳吧。”

替他们多活两年

1986年,葛老应邀回狼牙山参加五壮士纪念塔落成仪式,现任河北曲阳县人武部政委崔永德当时陪了老人7天。第一天,69岁的葛老坚持要到山上看看,走到半山腰便没了体力,他手指远处的棋盘陀主峰,半晌说不出话来,眼睛湿润了。

第二天,老人拉着崔永德走遍了狼牙山附近的村庄。“最后他摇了摇头。”崔永德说,老人一边了解乡亲们的生活,一边打听另外三名烈士家属的消息。

然而,此次故地之行还是给老人带来莫大欣喜,他遇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余药夫。

1941年9月,19岁的余药夫逃难经过双鞍岭,看到两名浑身是血的八路军战士在山间爬行。他将两人逐个背到附近的庙里,请道士上了些药,休养三天后,葛振林和宋学义出发去找部队,余药夫当时要求同行,被葛劝阻:“我们有今天没明天的,你还是照顾你老婆吧。”

崔永德述说了两位老人相见的场面,“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拥抱在一起,好久好久。”

1999年12月,衡阳电视台录制了一期新旧世纪交替的节目,采访时问及葛老的最大希望,葛老答说想再见恩人一面,给他唱首歌,说着便唱了起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对当年的另一位幸存者宋学义,葛振林也念念不忘。衡阳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成新平说,葛老曾对他谈起跳崖的情景,他与宋学义是搭着肩膀一起跳下去的,也许正因此才被树枝挂住而保住了两条性命。

夫人王贵柱说,葛老曾去看过宋学义,宋学义也来过衡阳两次,“宋学义的腰不好,走路很慢,要摸着墙走。”

1971年,宋学义辞世。

“我已经替老班长他们活了60多年,但还想替药夫和学义再多活两年,最想替战友们见证抗战胜利60周年。”葛老曾向子女们这样诉说,他得偿所愿了。

“咱们还不富裕”

衡阳169医院三内科的护士们记得葛老最后一次住院时的情景。护士刚把灯打开,葛老就关了,把空调打开,也让关了,“姑娘,还不黑,也不冷,咱们国家还不富裕。”

夫人王贵柱说,葛老退养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给孩子们作报告和回信。葛老做报告从不吃请。王贵柱说,能骑自行车的时候就骑自行车去,骑不动了,他就拄着拐杖走着去,报告结束,不但不吃饭,还要叮嘱一下对方,“你们也别以我的名义吃喝啊,咱们还不富裕,有那个饭钱可以给娃们买多少书啊。”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衡阳某铁路学校校长给葛老家里送了20元讲课费,钱被葛老扔了出去,人也被葛老骂走了,打那之后,没人再敢跟葛老提报酬的事。

衡阳市警备区干休所所长黄建寅介绍,早两年,按照干休所的规定,享受正师级待遇的葛老,每月可以免费用车180公里,“可考虑到所里用车紧张,他就让保姆推着轮椅来干休所卫生所打针。”黄建寅说,从葛老家到干休所约1.5公里,还要上个大坡,葛老怕保姆累着,就帮着转轮椅,“我们看到老爷子这样,就想哭。”

实际上,捐款也是葛老一项重要的开支,夫人王贵柱说,每遇任何灾害,老伴总是第一个捐款。

“葛老不光自己踊跃捐还监督别人捐,谁捐慢了,葛老都会开着玩笑说‘你这个老抠门’。”衡阳市警备区干休所一位老干部说。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