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如雷研究历史的实践与启示
为什么不用统一的标准呢?或者说,为什么在划分地主阶级内部的大地主与中小地主这两个阶层时不用统一的经济标准呢?胡如雷的解释是:“我们很难确定一个绝对的土地数量,作为划分这两个阶层的精确标准。这种划分更多地是从不同的政治地位出发的。”[1](p19)应该承认,胡如雷的这种解释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自魏晋以来,地主阶级内部的主要矛盾是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即特权地主阶层(大地主)与一般地主阶层(中小地主)之间的矛盾。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唐朝。因此,以是否拥有政治特权作为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主要划分标准,更能凸显当时地主阶级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更能深刻认识当时的历史实际。
在胡如雷的论着中,使用过不少与阶级或阶层有关的词汇。今以其所着《隋唐政治史论集》为例,即有“门阀”、“豪强”、“世族”(),“门阀士族”、“富商大贾”(),“豪强世族”(第6页),“豪强门阀地主”(第19页),“大族”、“豪族”(第100页),“小地主、小土豪”(第103页),“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第160页),“剥削阶级”(第192页),“地主集团”(第250页),“士族门阀”、“非士族的地主”、“皇族、功臣、贵戚及由此一大官僚贵族集团”、“士庶”(第251页),“新兴的大官僚贵族”、“大官僚贵族地主集团”、“中小地主”(第252页),“新兴地主集团”、“大官僚贵族集团”、“一般地主”(第253页),“公卿显官集团、地方豪强大地主阶层、中小地主阶层”(第335页),“公卿地主”、“中小地主”、“地方豪强大地主”(第340页),“宦官集团”、“商贾阶层”(第367页),“庶族地主阶层”(第369页),等等,达数十种之多。仔细分析这些词汇后可以看出,在胡如雷的心目中,还是按照有无政治特权的主要标准,而将地主阶级分为两大阶层的。有政治特权的大地主阶层,有“门阀”、“世族”、“门阀士族”、“豪强门阀地主”、“大族”、“大官僚贵族集团”、“大官僚贵族地主集团”、“公卿显官集团”、“公卿地主”等多种称谓;无政治特权的中小地主阶层,则有“小地主、小土豪”,“非士族的地主”、“中小地主”、“中小地主阶层”、“庶族地主阶层”等多种称谓。胡如雷正是主要用这种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来研究唐代的政治史、政治事件与政治人物的。
不过,在我们仔细研读了胡如雷的全部论着之后,可以发现他的观点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政治环境的变化、思想的解放,也使胡如雷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