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继兴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12912192
本馆由[ miss ]创建于2012年02月29日

忆父亲

发布时间:2012-03-01 00:20:42      发布人: miss

六月初的一天早晨,打开收音机,主持人说父亲节快到了,大家准备好了什么礼物送给父亲呢?我的心猛的一颤,是呀,又是一年父亲节,在父亲生前,我对这些所谓的“洋节”从没有什么感触,总以为这些节日是为商家促销拉广告的。可是今年,遥想慈详的父亲已经作古,阴阳两隔,这“父亲节”对于我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它勾起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父亲唐继兴老先生系邵东县仙槎桥镇唐家村人,一九五0年听从党的安排,经邵阳市地委资江公学分配来到城步,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父亲痴情于教育,对所教过的学生,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谈起他的得意门生来,更是津津乐道。父亲曾长期担任县二中校长,二中那些年代人才辈出,父亲常引以为豪。都说“以心换心”,现在的许多学生谈起父亲来也是充满崇敬和爱戴,无不心存感激。曾经有一位在西岩工作的镇干部跟我说起父亲,赞叹不已,说他碰到许多前来办事的人,一说到唐继兴老校长,打心眼里敬佩不已。这位干部感叹地说“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一个地方不知过往多少的干部,但是能被老百姓念念不忘始终记住的干部有几人呢?唐校长在西岩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我听后,作为儿子的我很感谢那些现在还挂念着父亲的乡亲们,同时也为父亲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而感到骄傲、自豪。

父亲一辈子经历坎坷,以工作际遇来说,有顺风顺雨时,但更多的是逆境和艰难。在“文革”中挨批挨斗的日子里,他总是毫无怨言,不但积极地参加劳动改造,而且得闲时写些打油诗自娱,同时也给“难友”们带来一丝欢乐和笑声,这在当时的困境中,是多么不易的一些举动呀。父亲后来在回忆起“文革”的遭遇时笑着说:“文化大革命,革去了文化的命,也革去了我一身的病。”此话怎讲?原来在“文革”发生之前,由于过度地劳累,父亲得了许多疾病,可他总是带病坚持工作,总不肯因此请假或住院,到了“文革”时期,被罢了官、免了职,一下子清闲了下来,加上劳动锻炼,他的病竟然是不治而愈了,这也是因祸得福吧!父亲后来进了城,在县委的支持下,主持创办了县教师进修学校,恢复名誉和职务的父亲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过得很舒心,真有一番“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滋味。

 父亲多子女,我们兄妹共九个,由于家庭负担大,使得父亲一辈子生活异常朴素,对待儿女也非常的严格,从不允许我们对饭食有丝毫的挑剔,父亲出身成份差,在过去那“左倾”的时代里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小时候我常弄不清楚为何父亲在外头待人接物总是和蔼可亲,而到了家里总是板着面孔凶得很,后来父亲曾多次在闲聊将自已比作压在岩石的小草,由于自己的处事小心才能从岩石的罅隙中探出头来。要不是意志坚强,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自已的精神早就崩溃了。只有长大后涉足社会,我才读懂了父亲一些。

父亲因患尿毒症被迫入院治疗,在生病期间,有许多亲朋好友前来探视,其时教育界的老领导杨启源看着昏迷不醒的父亲,动情地跟我们说:“你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位优秀的中学校长,可以称得上是中学校长中的楷模,他工作中最大的风格是特别善于体贴、关心教师和学生,从不摆领导架子。”还有一位老同志刘超吾多次到病榻前探视,每一次来他都会紧握着父亲的手说“你是一个好人啦!…”那老友部下依依不舍的心情溢于言表。父亲后来在送邵阳医院抢救时,曾一度十分清醒,当他得知有很多人来看望他时,心里非常感激,并一再叮嘱我们以后要登门致谢。父亲为人就是这样,他一辈子帮助许多乡亲、朋友解决过上学、就业问题,却从不企望别人回报,而他自已一旦受到别人的一些恩惠,就会记在心里。

父亲病丧后,追悼会简朴而又隆重,他的学生来了一拔又一拔。“噩耗传来苗岭山水同悲,哲人其伟吾辈后生继之”这是学生们赠送的挽联,一个个悼念花圈写着“师恩难忘”四个大字,有些学生甚至忍不住在灵前失声痛哭,令我们做儿女的伤感不已。

 著名的作家谭谈曾说过:“人生在世,最贵重的东西不是地位和金钱,而是他在人们心中的名声和形象。”是的,真正的好人,人们是难以忘却的。父亲匆匆而来,在他七十七周岁生日那天早晨匆匆而去。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丰厚的遗产,只是那张睡了多年的架子床、那张旧长方书桌、两个红漆木箱子、一柜子老书。父亲甚至连临终遗言都没留下一句,便永远闭上了他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但是在我们儿女们的心中,父亲给我们留下了另外一笔遗产,那是一笔无形的精神遗产。父亲做人的风范和精神以及他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名声,这是比什么有形的财富还要贵重的呀!

慈祥的父亲,愿你在天国安息!

------------该文发表于城步《苗岭文艺》2007。12期,作者唐文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