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文与四川经济
在20世纪80年代,辛文与刘茂才、林凌等人同为四川经济界泰斗级的人物。在这之中,辛文以改革派著称,他曾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再过一百年成都也还是以前的成都。”退休后辛文仍活跃于四川经济的舞台上,直到去世前也是四川省多项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无论是从成渝经济区概念的提出,还是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的参与制定,辛文一直对四川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成渝构想]最早提出成渝一体化构想
早在2005年前后,作为四川经济界的泰斗的辛文与成渝两地多位学者专家就曾提出成渝一体化发展的构想。成都的优势在于金融、商贸、电子工业、旅游产业,重庆的优势在于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物流。在辛文眼中,这是比较合理的搭配,很明显的优势互补,完全可以进行协同发展。
此外,辛文还就民营企业的发展,建议政府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新兴产业,更好地调动各类资本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民营资本的利用率。
[旗帜鲜明]“老成都”是绝对“改革派”
虽然来自山西,辛文却一直以“老成都”自居。做为旗帜鲜明的“改革派”,他曾说:“改革开放解放了成都,也解放了成都人”。
辛文说,成都的发展速度之所以快,关键在于拥有开放的心态,如果没有开放的心态,那就只能是闭门造车。在机遇和挑战两者之间比较,挑战带来的成果往往相对要大一些,因为人在压力之下会激发出更大的潜能。改革开放就是在面临巨大挑战时人们抓住的一个机遇,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我以一个经济工作者的身份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再过一百年成都也还是以前的成都’。”
[劳尽心力] 参与“十二五规划”制定
对于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的最终出台,年岁已高的辛文可谓是劳尽心力。
作为“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一员,辛文表示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首先要做好定位,转变发展方式。但所谓转变发展方式并不是把过去的完全推倒,而是一种经验教训的总结,为的是要提高发展水平。辛文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与四川的经济总量相比,四川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100多亿,而有些相邻省份虽然经济总量不如四川,但地方财政收入却多出两三百亿。”他认为从这个比例的差别,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四川生产效率不高的现实。 对此,辛文希望看到,四川的企业在“十二五”期间能用技术改进手段,来提高产量和扩大规模。
[资深评委] 川商永远的支持者
在2011年4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大型年度评选活动——“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颁奖典礼上,担任了10届评委的辛文再次出席,他代表评委会发言时说道:“我认为,四川的企业与企业家并不比沿海差。”其实,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辛文总会声音坚定地做出鼓励。“当前,四川发展正处在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时期,四川企业和企业家将大有可为。一方面,企业家们从经济发展的大势中寻求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政府要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更加开放的氛围。这样,四川一定能涌现出更多的明星企业和明星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