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岁月——先父坎坷的一生
大清光绪年间的1898年农历6月初10,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地无一垄,几间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祖父靠农忙时在家给地主老财打短工,闲时到保定干些零活,艰难地维持着全家的生计。
由于生活所迫,父亲于1912年14岁的少年就来保定服装店学徒,三年出师后,又当了三年工人,挣了些钱就到天津买了两台旧缝纫机,修理好后,一台自己用,另一台卖掉做资金,在1918年20岁时办起了自己的服装店。
父亲18岁和22岁时,祖父和祖母都先后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给这个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全家的重担压在年轻的父亲肩上,父亲先后把二叔、三叔、大姑、二姑都接到保定,并且给二叔、三叔都开起了买卖,但是赌棍的二叔和嫖客的三叔都不务正业,把财产糟的精光,沦落为城市贫民,这就是所谓阶级斗争年代的无产阶级。
把所有的家事都安排好后,父亲1926年28岁的大龄才了结自己的终身大事。母亲精明、勤劳、俭朴、贤惠,是父亲事业的好帮手、贤内助。
自1918年到1938年,二十余年艰苦的创业和诚信的经营,父亲的服装企业在当时的保定已经小有名气。有批量承接校服和军装能力,有三十多名工人和几十块现大洋的雄厚资金,正当父亲大展宏图时,风云突变,1938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对华的全面侵略,保定沦陷后企业被炸,货币贬值,加上战乱不息,企业无法经营,只好暂时流落回乡务农。1941年“四一”大扫荡后,农村也无法久留,只好又回保定开始自己的服装店。由于乱世动荡,企业也无所建树。
新中国成立后,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使父亲的企业有所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1957年初,党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父亲的企业以公私合营的形式并入国营保定被服厂,父亲是最大的股东,这也是后来被划为资本家的重要依据。
1957年末,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反右”斗争中,父亲说了些真话、实话、成了运动的对象,被划为“右派分子”。
以后父亲被停止了工作,送农场劳动改造多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父亲及全家被红卫兵遣送回乡。1979年底,父亲的问题经历了22年辗转,获得彻底解决,平了反,办理了退休手续。
1982年农历12月13日,父亲因年迈多病,在保定去世,享年85岁。父亲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忍辱负重的一生、奋发图强的一生,刚正不阿的一生。
父亲的精神永存,将激励和鞭策他的后人面对现实、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