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山东大学文史学家董治安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83753333
本馆由[ 思源 ]创建于2012年05月27日

永恒的纪念,不朽的事业——首届“山东大学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侧记

发布时间:2018-09-21 16:36:20      发布人: 思源

永恒的纪念,不朽的事业——首届“山东大学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侧记

作者:王宁 康玥


   2014年9月,首届“山东大学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以下或简称“董治安奖”)颁奖典礼在山东大学举行。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安平秋教授,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出席典礼并致辞。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繁仁,董治安先生夫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钱曾怡教授出席活动。安平秋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董治安先生的学术成就,并高度赞扬了董治安先生正直、真诚、不争的可贵人格。陈炎教授向钱曾怡教授表达了深深敬意,表示“董治安先生的文章学问将传之久远,先生的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将永世长存”。

  董治安(1934—2012),著名古代文史研究专家、古典文献学家;1956年于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从事中国先秦两汉文学和文献的教学研究工作,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1983年10月起,任(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1992年5月起,任国务院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993年8月起,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1991年受聘为《齐文化丛书》学术顾问,1992年受聘为《孔子文化大全》学术顾问,1994年受聘为《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委员、《文学典》副主编、《先秦两汉文学分典》主编,2010年受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学术顾问;1997年为日本庆应大学(文学部)访问教授,2004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2003至2004年度到访杰出学人”;出版《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两汉文献与两汉文学》等著作十余种,主编《两汉全书》等大型古籍整理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2012年董治安先生因病逝世后,钱曾怡教授专门拿出两人多年积蓄,设立“山东大学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面向全国,授予对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及相关研究有贡献的青年学人,其中特等奖一项,一、二等奖各两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山东大学设立“董治安奖”评审委员会,聘请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担任主任委员,由主任委员根据每届参评成果情况,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担任委员。

  谈到设立该奖初衷,钱曾怡教授说只有两个很简单的愿望:推动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鼓励青年人才成长。

  是纪念,也是传承“董治安奖”的设立,纪念意义与传承意义同在。在董治安先生第一届博士研究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承略教授看来,钱教授决意拿出与董先生的工资积蓄设奖,出人意料,更令人肃然起敬。“学术研究没有止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董先生生前一直致力于延续老师高亨先生的学术遗愿,曾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将高亨先生留下的一箱零碎字条,汇集成一百八十四万多字的著作《古字通假会典》。学术应当传承,如今董先生未了的事业还需要后来学者继承和发展。通过设奖激发青年学者对先秦两汉文学、文献的兴趣进而致力于深入研究,是对董先生的最好纪念。先秦两汉是中国学术文化源头,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就形成于这一时期。例如,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质最早在《周易》里就有体现;爱国思想也可以从《春秋公羊传》歌颂大一统中找到根源;热爱和平、厌恶战争,可以在《诗经》中追寻基因;《论语》中孔子所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理念,也是现今处理国际关系最好的历史镜鉴。所以,先秦两汉文化充满活力、经久不衰,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因此对其研究的必要性不容置疑。但是,这方面研究难度也很大,不仅对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古文字功底要求非常高,还要求有文史哲贯通的综合学术素养,在前人雄厚的研究基础上想再有所创新非常不易。我们这一代人要把董先生的事业继承下去,就必须尽心尽力、专心研究,不负先生初心。”谈话间,王承略教授拿出一本纪念董治安先生的文集《儒风道骨,君子气象》,与记者讲起董先生生前的故事,眼神里充满了对董先生的怀念以及继承董先生事业的笃定信念,令人感动。

  “研究奖的设立是老一辈学者学术道德的体现,纪念了老一辈的献身精神,又激励着青年人勇攀高峰,目的在于带出一种扎实的学术风气。”对于“山东大学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的设立意义,现任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董治安先生弟子郑杰文教授如是说。郑杰文教授提到,改革开放以来在西学东渐影响下,西方一些研究理论、方法对中国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即使西方一些治学理论自身有很高价值,但毕竟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不应生搬硬套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董先生一生注重实学,此研究奖的设立也是鼓励青年学者立足文献本身进行研究,回归文献、文学本质,能够有所发现和创新。

  董治安先生研究领域主要在先秦两汉时期,且跨文学与文献两科,因此评奖范围很大,奖项本身有很强包容性。内蕴独存,期待更优秀作品首届“董治安奖”评审委员代表、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培源教授是董治安先生第一届硕士研究生,陪伴先生30多年,同样深受先生学风影响,对董先生学术上的执着坚定以及宽阔的学术视野十分敬佩。“董先生从二十几岁留校并师从高亨先生,也是从一个热情蓬勃的年轻人一步步成长起来,他对学术的专注从那时就开始培养起来,之后更是这样严格要求学生。董先生一方面治学专注且学风扎实,另一方面对学术前沿很敏感,所以总是能在学术上有新见,很值得我们现在学者学习。”“山东大学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蕴含着老一辈学者对后辈的关怀与鼓励,以及对于学术发展的期待,这使得该奖内蕴独存,朴素而单纯。

  谈到这次评奖标准,王培源教授特别提到获奖者必须要有自己的学术新见,要能充分利用新发现的文献资料而不仅是利用传承下来的古籍资料炒冷饭,并且在同类学术成果中要表现非常突出。王培源教授表示:“希望现在的青年学者能够摆脱现阶段学术评价体系束缚,放下浮躁、沉下心来做研究,能在学术研究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在继承董治安先生事业方面,青年学者也有自己的看法。采访首届“董治安奖”二等奖获得者山东大学王小婷老师,记者得到这样的回答:“董治安先生是我们年轻学者的楷模、指路人。他身上有许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正直的人格,二是踏实的人品,三是全面的素养。董先生为人正直无私,十分关心后学。记得十年前我曾与董先生一起去北京开会,先生到北京后联系某著名出版社,为一中年学者争取出版资助,此人并不是董先生的学生、故交,只是董先生偶尔得知他多年从事古文献研究,有一部书稿质量很好,但无力出版,就决定用自己的人脉帮助他完成心愿。学品上,董先生几十年一心埋头于学术研究,尤其是十年磨一剑的《两汉全书》,为年青学者治学指明方向。素养上,董治安先生不但是大学者,更是一个懂生活的人,他与爱人钱曾怡教授举案齐眉、比翼双飞,在学术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相互扶持,不仅双双取得学术上的成就,还培养了优秀下一代。我们后学不仅要做好学术,更要像先生那样爱生活爱家庭,在学校做一名好老师,在家做一名好爱人好家长。”

  王小婷老师此次获奖著作《孟子正义》,花费五年心血校点完成,是“《儒藏》精华编”已出版一百多册中唯一免去初审、通审程序,直接交付出版社录排的成果。对此,王老师说:“我们现在做学问比董先生那个年代资料条件要好很多,但是最大困难来自于社会的急功近利。做古文献研究要‘板凳坐得十年冷’,一部优秀成果往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而现行科研评价体系最希望见到像撒种子种庄稼一样当年就出成果,不太有利于让你这样耗时。因此在功利与纯粹的学术追求之间我们心里要有一杆秤,一杆对得起初心的秤,只有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把学问做好。”言语里透出淡泊、沉静,让人佩服。

  “山东大学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的设立,激励、启发后学,更传承了可贵的学术精神,青年学者的优异表现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领域研究延续了新的力量。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