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龙 一个被不断找寻的中国名字
丁龙
卡本蒂埃
卡本蒂埃致校长信
哥大校门侧影
丁龙捐款信
当年慈禧太后捐赠给哥大中文图书馆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东亚系所在之垦德楼远眺
今日哥大东亚系一瞥
丁龙 一个被不断找寻的中国名字 (全文请戳)
北京晚报 1 http://bjwb.bjd.com.cn/html/2020-06/24/node_135.htm
2
http://bjwb.bjd.com.cn/html/2020-06/24/content_12468415.htm
▌海龙
本月28日是丁龙寄支票发起捐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119周年。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报道,经过多年追寻,终于在广东台山找到丁龙的身世,他原名叫马进隆。因为方言发音和其他因素,在美国的名字改叫丁龙。
一个百年前在美国以下层华佣身份生存的中国华工,何以发起这样的义举?并带起全球华人数年来持续不懈的追寻。本文作者作为丁龙传奇最初的史实披露者,多年来持续关注丁龙研究的进展情况。此文是作者为本报独家撰写。
丁龙——因他以这个名字名世,为叙述史实和方便读者理解计,本文姑且仍称他丁龙。
丁龙魂归何处
来自台山侨联的确切消息
廿多年前,我撰写哥大校史及汉学史时发现它的东亚系是近百年前一位名叫丁龙的华工发起捐建的。虽然此事作为民间传说有年,但一直流于故事和误传。我当年通过查找校史档案及丁龙、卡本蒂埃同两任校长间亲笔信等文献把事实厘清,在报刊和《哥大与现代中国》一书中发表。其后又应邀在海内外报纸上刊载。近年来这些材料在国内又被自媒体等以各种形式传播,几近家喻户晓。
1990年代尚没有搜索引擎。眼下稍微动动手指头就能轻而易举获得的信息当年都要到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室去大海捞针般搜寻,且时常劳而无功久久没有任何收获。有时一条线索断线或分叉要很多时间修复。其间的辛劳,用筚路蓝缕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所幸我的专业是人类学,我用人类学研讨文化志的考据方法将文化考古和采访、口述历史结合,并用田野工作的方法甄别原始文献及证据链还原,最后基本上复原了它整个可信的史实过程。
丁龙原只是个名目和模糊的影子,寻找他屡屡碰壁。直到在校史博物馆发现他跟卡本蒂埃的关系才算寻到线索。但是,寻找卡本蒂埃也不容易。他并不是一个名人,在各种工具书上找他都浩渺难寻。后来侥幸在一本《加利福尼亚州指南》上发现了线索,我才第一次将他跟丁龙史实渐次厘清。却喜时光和科技都发展飞快,拙文发表后经过数年发展,包括英文网站、资料库和工具书都为此开设了专门渠道。当年的坎坷都成了后来者的坦途。今天找到了丁龙,对先贤的业绩有所告慰,使我感动且如释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