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基
高敬基幼年就读于双林镇蓉湖小学,后至上海南洋中学就学。民国8年(1919)因响应北京五四运动,参加罢课游行,而被学校除名。同年9月,进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后改称南通大学)学习。民国12年(1923)毕业后,至上海物华绸厂任技师。民国17年(1928)春,应同乡蔡声白邀请,在美亚绸厂任副总经理兼第八厂厂长,后又任副总经理兼管理处主任,营业处主任等职。民国28年(1939)1月,任上海南洋企业公司协理。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重庆光大瓷业公司总经理,先后在泸州,曲靖建立两个分厂,并任重庆‘恒茂分号’经理。抗战胜利后,他继续经营纺织品进出口业务,并在天津,香港设立分公司。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国际贸易公司副董事长,发展丝绸纺织品对外贸易,并主持外贸资料和外贸易史料的编写工作。同时同选取为民革中央委员,民建上海市面上委常委,并担任上海市工商联筹委会常委,国际贸易同业公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文革’期间被迫停止工作,一度下放劳动。1982年8月19日在上海病逝,葬于苏州杨湾东山公墓。
高敬基擅长企业管理,精通营销策略,为振兴民族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美亚绸厂,他协助蔡声白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使美亚成为上海一大丝绸纺织集团。为开展国际丝绸销售业务,他努力学习印度文,研究南洋经济,与泰国华侨协同成立‘南洋企业(泰国)公司’,几度去南洋宣传,推销产品。民国25年(1936)上海37家工厂推选出15名代表组成‘中国南洋商业考察团’,由高敬基任团长,赴马尼亚,巴达维亚,新加坡,槟城,曼谷等地,进行了历时三个半月的考察,所到之处均举行国货展览会,受到当地侨胞及民众的欢迎,开拓了中国纺织品在南洋各国的市场,高敬基因此被称作‘南洋通’。
高敬基热爱祖国,思想进步。上海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他拒绝伪职,抛妻别母,只身至重庆,创办民族工业。在重庆与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交往甚密。上海解放前夕,他接近进步力量,积极参加民主人士座谈会,稳定工商业者情绪,迎接解放。1949年秋,参加上海市各界赴东北参观团,学习考察老解放区工业迅速发展的经验。1951年参加上海市工商界赴朝慰问团,亲切慰问中朝军民。1952年,他去香港结束分公司业务,把所得的36港币悉数汇入上海。
高敬基十分关心家乡双林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试图对家乡农村进行改革,与黄炎培等先生频繁联系,并广泛联络旅外青年同乡。民国11年(1922)2月,以探讨如何建设新双林为宗旨,创办了《双星》刊物,并在此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有《对于我镇蚕丝业的感想及其促进方法之商榷》《公共图书馆之组织与情形》等。民国14年(1925),还创办了双林历史上第一座公共图书馆。改革开放以后,为家乡双林文化中心图书馆捐赠《中国大百科全书》《二十五史》等书籍。
高敬基著作颇丰,主要有《中国导游荟萃》《南洋论》《华侨史稿》《绵绣山河》《四十以后》等作品。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