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瑶田小时候谈志向
清代经学名家程瑶田(1725-1814年),字易田,又字易畴,安徽歙县人。程瑶田小时候入私塾读书,塾师对他说:“小孩子何不说一说你的志向?”程瑶田回答:“我没有志向,穷达由天。穷至为匹夫,不得说不是我的志向而拒绝;达为卿相,不得说我的志向不及此而逃跑。”在座的人站起来说道:“这是贤圣的志向啊!”程瑶田说:“难道读书不应当以圣贤为师吗?”
程瑶田读书喜好深沉之思,长大后与戴震等学于江西婺源县人江永(字慎修)。乾隆三十五年(1770),程瑶田46岁才中举人,选授安徽太仓州学正。以身率教,廉洁自持。告归之日,钱大昕、王鸣盛皆赠诗推重。嘉庆元年(1796),程瑶田举孝廉方正。平生著述,长于旁搜曲证,著有《丧服足征记》、《水地小记》、《解字小记》、《声律小记》、《考工创物小记》等。年老目盲,犹口授孙辈写成《琴音记》。卒,年九十。
(程瑶田传略见《清史稿-列传第二
百六十八儒林二》)【原文】程易畴先生瑶田,少入塾,师谓:“童子盍言尔志?”曰:“无志,穷达由天。穷为匹夫,不得曰非吾志而却之也;达为卿相,不得曰吾志不及此而逃之也。”坐者起曰:“是圣贤之志也。”先生曰:“读书不当师圣贤耶?”--出[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七》【注释】盍(音何):何不(“盍”是“何不”的合音)。《玉篇》:“盍,何不也。”例如,《左传-成公六年》:“子盍从众?”《国语-晋语一》:“盍杀我-”《新唐书》:“祭酒计甚善,王盍用之?”
戴逵十余岁在瓦官寺作画 东晋戴逵(音奎,约325-395年),字安道,东晋谯(音瞧)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戴逵自小博学,喜好谈论,善于写文章,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无不精通。戴逵幼时,以鸡蛋汁拌白瓦屑为东汉郑玄做了一块碑,又写了碑文,并把碑文亲自镌刻于碑上,词藻华丽,时人莫不惊叹。戴逵不乐当世,常以琴书自娱。
戴逵十余岁
时,南京瓦官寺请他去作画。长(音掌)史王濛看到了,便说:“这个小孩不只会画,以后必定会成名。只可惜我老了,看不到他声名显赫的时候了!”
戴逵年轻时到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师事术士范宣,范宣异之,把兄女嫁给了他。戴逵后来携家人徙居会稽郡剡县(今浙江绍兴市),闭门读书,研究学问,常以绘画雕塑自乐。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晋孝武帝司马曜时,朝廷以散骑常侍、国子博士累征,戴逵以父疾不就。郡县敦逼不已,戴逵乃逃至吴国。吴国内史王珣有别墅在武丘山,戴逵偷偷前往拜访,与王珣游处积旬。会稽内史谢玄担心戴逵远遁不反,乃上疏,孝武帝同意谢玄的想法,戴逵就返还剡县。后来王珣为尚书仆射,上疏复请征戴逵为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可戴逵仍然不就职。太元二十年(395),戴逵病卒。著有《释疑论》等。 (戴逵传记详见《晋书-列传第六十四隐逸》)【原文】晋戴安道,隐居不仕。总角时,以鸡子汁溲白瓦
屑,作郑玄碑,自书刻之,文既奇丽,书亦妙绝。--出[唐]张怀瓘《书断列传-卷二》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出《世说新语-识鉴》【注释】⑴瓦官寺:寺庙名,又名瓦官阁、升元阁,梁代所建,高二十四丈,在南京。唐-李白-《横江词六首》之一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地势险要)⑶王长(音掌)史:即王濛,字仲祖,东晋哀靖皇后父,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西南)人。曾祖黯,历位尚书。祖佑,北军中候。父讷,字文开,新淦令。濛善隶书,美姿容。司徒王导辟为掾。后出补长山令,复为司徒左西属。濛以此职有谴则应受杖,固辞。诏为停罚,犹不就。徙中书郎。简文帝之为会稽王也,尝与孙绰商略诸**人,绰言曰:“刘惔清蔚简令,王濛温润恬和,桓温高爽
迈出,谢尚清易令达。而濛性和暢,能言理,辞简而有会。”及简文帝辅政,益贵幸之,与刘惔号为“入室之宾”。转司徒左长史,故人称“王长史”。年三十九病卒。传记详见《晋书-列传第六十三外戚》。
⑶长史:太尉、司徒、司空等高级官员的属官,为幕僚长,职任颇重。魏晋以后州郡长官凡带有将军称号开府者,都设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