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人曾金凤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27373577
本馆由[ 孝爱天使 ]创建于2017年03月14日

唱红青岛: 演出棚子比新凤霞搭得大

发布时间:2017-03-14 14:38:44      发布人: 孝爱天使

    岛城文史学者鲁海的《青岛与戏剧》一书中介绍,曾金凤原名李金凤,她的一副好嗓子遗传自唱茂腔的父亲,在她8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当时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的家当全变卖了。曾金凤为了养家糊口开始学唱茂腔,8岁边学戏边开始登台演出,14岁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随父亲在青岛演出,在小鲍岛、东镇等地很受欢迎。“那时候一说到茂腔,就是宿艳琴、曾金凤、李玉香三大代表人物。”曾金凤开始是唱青衣花旦,鲁海告诉记者,“当时地方戏进不了戏院,她们就到里院找一家,能坐下化妆,就在院里唱,楼上楼下就‘板凳子’坐着看,各家凑点钱给他们”。 


  后来曾金凤越唱越好,就到市场用布搭个棚子唱,“就是现在市工人文化宫的位置,本来是个公园,后来变成了市场,有唱茂腔的,也有唱其他剧的,还有说相声的,有点像北京的天桥”。宿艳琴、曾金凤的棚子搭得最大,能容纳200多人,“当时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也在这儿搭了个大棚子,其他的都是小棚子,只能容纳三四十人”。鲁海回忆,当时的艺人能有个棚子就很满足了,“茂腔很受青岛人喜爱,被称为‘拴老婆橛子戏’,就是女人听到茂腔就走不动、不想回家做饭了”。曾金凤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茂腔传统戏“四大京”、“八大记”等,现代戏有《燕双飞》《金嫂子》。 


  1950年,青岛市政府成立了金光茂腔剧团,曾金凤成了第一批站上剧院大舞台的茂腔演员,后来又担任金光茂腔剧团的团长。说起与曾金凤的相识相处,鲁海说:“因为她从小没上过学,经常找我给写写发言词。”后来曾金凤回到胶州后,鲁海还为她写过两次剧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