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校戴彪
戴彪,(参加红军前戴敦旺1917.11一1989.4)1917年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官木塘村道仕咀湾。家境贫寒,兄弟二人相依为命。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黄安(红安)县和麻城县开展农民运动,并于1927年11月3日举行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后起义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1929年5月发展到近400人,初步建成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苏区。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在戴彪幼小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戴彪跟随哥哥戴敦仕积极参加了革命活动,1929年他毅然和村里的10多个年青人一道参加了红军。那年他才12岁,成为“红小鬼”,曾担任过红4军许世友、陈再道的通讯员。1931年11月所在部队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经几十次战斗,粉碎了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二、三次围剿。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西征,开辟川陕根据地。他跟随大部队离开家乡。他哥哥戴敦仕留在了当地继续坚持斗争,1945年被***反动派抓捕后放出不久去世,枕下还压着一支手*。同戴彪一道参加红军的村里的10多个年青人后来也无一生还。
1933年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历经艰难,连续作战,粉碎了蒋介石组织的多次围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腿部受伤掉队被后续部队收留,入党介绍人已牺牲,证件遗失,党龄从1935年算起,按相应级别按排营长职务。到达延安在抗大学习。后编入八路军115师,曾参加过平型关之战,与日寇展开殊死较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1940年6月初,八路军第2纵队政委黄克诚奉命率第344旅、新编第2旅,以及纵队部、教导营等直属队共1.2万人南下。6月27日,抵达安徽涡阳县新兴集,与新四军第6支队胜利会师。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电令,两部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彭雪枫为司令员,黄克诚为政治委员,张震为参谋长,肖望东为政治部主任,以原新四军第6支队机关为纵队机关。下辖4个旅11个团,即:2旅(原八路军新2旅)、4旅(原八路军344旅)、5旅(原新四军6支队1团、2团组成)、6旅(原新四军6支队3团和原1、3总队各缩编的1个团组成),还有直属特务团。
1940年7月27日,遵照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要黄克诚“留下1个旅的部队支援彭雪枫,其余南下主力立即过津浦路东,向苏北发展”的指示,黄克诚率4旅687团(即原344旅687团)、2旅(即原新2旅)以及原八路军2纵队机关与教导营,东进到皖东北根据地,与张爱萍领导的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会合,留下了4旅688团、689团(即原344旅688团、689团)。戴彪留在了4师。不久彭雪枫亲自找他谈话,将他调到直属特务团任2营营长。
1941年8月,新四军4师骑兵团成立,新四军4师骑兵团是新四军乃至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惟一的建制骑兵团,也是彭雪枫师长的三件宝之一。第一任骑兵团团长黎同新兼政委、副团长周纯麟、参谋长戴彪、政治部主任程坤源。组织谋划骑兵团的训练作战。骑兵团司令部在参谋长戴彪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阶段。
在抗日战争中,骑兵团身经数百仗,参加了三打老陈圩子战斗、朱开大桥战斗、陈程道口战役、33天反“扫荡”、山子头战役、小朱庄战斗、八里庄战斗、砀(山)南清剿战、保安山战役、宿南战役等战斗、战役,以迅捷快速、骑术精湛、勇猛顽强而威名远扬。屡建奇功、威震敌胆,成为淮北平原一支铁骑劲旅,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骑兵团又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一支响当当的快速主力部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勋。1946年9月戴彪由骑兵团副团长升任团长(隶属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后为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指挥部队参加了朝阳集战役、两淮保卫战、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洛阳战役、睢杞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戴彪作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功不可没。他先后在骑兵团战斗生活8年半,用自己的战斗经历见证和实践了骑兵团的组建、发展和壮大。他亲自指挥战斗上百次,立下了赫赫战功,在骑兵团的战史上记下了浓重的一笔。骑兵团老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冲锋在前,特能打仗”。
1949年2月,戴彪调任第三野战军10兵团29军85师副师长,朱云谦任师长兼政治委员,敖德胜任副政治委员,吴森亚任参谋长,朱群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53、第254、第255团。戴彪所在部队,4月,参加了渡江战役,在江阴以东登陆后,抢占江阴,解放无锡、苏州,切断京(南京)沪铁路,阻击***军东逃;5月,参加了淞沪战役,29军为实现“调敌主力到郊外歼灭”的预定方针,在攻击上海**敌吴淞、宝山阵地时,与敌反复争夺10余天,以伤亡几千人的代价,坚决完成了预定任务,攻占浏河、月浦、宝山等城镇,与兄弟部队配合解放了吴淞、上海;7月,进军福建,29军跋山涉水、长途行军、疾病流行,非战斗减员就达3073人;8月,参加福州战役,连克永泰、福清、长乐,切断***军向南逃路,与兄弟部队配合解放了福州、莆田、惠州等重要城市;9月至10月,参加漳厦金战役,85师从厦门北面的高崎、神山实施攻击登陆成功,攻占马巷、集美、澳头,与兄弟部队配合解放了漳州、厦门。10月85师第253团还参加了金门战斗。
在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中,敌人负隅顽抗,战斗异常激烈。戴彪做为29军85师副师长,在配合师长朱云谦指挥作战、管理部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保证作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11月,第29军番号撤销,戴彪调任华东军区所辖江苏军区常州军分区司令员(正师级)。
1951年8月,戴彪调任苏南军区第86师师长。
1952年5月30日,戴彪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7师师长。在苏州寒山寺,福建军区96师与苏南军区86师合并组建铁道工程第7师。任前他调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了3个月。
1952年1月,戴彪率7师入朝参加铁路抢建。1952年11月回国,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7师。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没有航空兵参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占有绝对的空中优势。美军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不需战斗机护航,肆意低空追射道路上的朝鲜车辆和行人。志愿军入朝时,共有汽车1300辆,20天内被美军飞机炸毁600余辆,志愿军后勤供应陷入严重困境。志愿军铁道兵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取得了反轰炸和反绞杀斗争的胜利。铁路通车里程由战争初期的107公里增加到停战前的1382公里,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54年7月,戴彪到某军事院校学习。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行政9级。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9年戴彪任黑龙江铁道兵农垦局二龙山农场副场长。铁道兵农垦局是1956年6月成立的。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解放军各军兵种机关、部队、院校的军人8.15万人,迅即从全国各地向黑龙江省进发。在军人中,有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有身经百战的师、团指挥员、有战斗英雄、有先进模范等等,戴彪就是这支大军中的一员。他在二龙山农场一干就是10多年,带领复转官兵安营扎寨,开荒造田,把原来长满榛林杂草、野兽出没的荒原建成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文革中他受到残酷迫害,被开除党籍。1966年他患上了严重的痛风病,站立和行走十分困难,生活不能自理。1970年初,经批准回原居住地上海休养,后转隶为上海老干部局。
1976年他得到彻底平反,恢复了党籍,享受局级待遇。1989年4月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被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