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井丹同志逝世 生前曾任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报讯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宣传思想工作的优秀领导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廖井丹(正部长级)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8日9:40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廖井丹1914年11月生于四川省长寿县。他学生时期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30年秋,在成都市西南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31年1月—1933年2月,在北平民国大学反帝大同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1933年3月—1936年6月,到四川涪陵、长寿县任教员。其间于1935年1月组织四川江津、巴县地区党团员创建“红军之友”社,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36年7月,参加进步文学团体北平作家协会。1936年12月,受组织派遣,赴山西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开展统战工作,先后在山西太原军政训练班学习,任山西军士训练二团政治部政治干事。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山西军士训练二团党支部书记。1937年10月,任山西青年抗日决死二总队一大队政治主任、党总支书记;12月,转任决死二纵队五总队总队长、政治部主任。1939年1月,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5月,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1939年8月—1940年7月,先后任山西青年抗日决死二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40年8月,任晋西北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0年12月—1945年9月,任中共晋西区党委、晋绥分局《抗战日报》社社长兼晋西区、晋西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45年10月—1949年4月,任《东北日报》社副社长、社长兼新华社东北总分社社长。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长江日报》社社长。随着国内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他的工作岗位也不断随之变动,但始终处在革命工作尤其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第一线。他始终饱含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始终积极为中国革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西南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局长,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扫盲工作委员会主任、《新华日报》社社长、新华社西南总分社社长等职。1955年1月—1966年,历任中共成都市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受迫害和打击,被停止工作。但他坚贞不渝,不信邪、不怕压,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1972年10月恢复工作后,历任中共成都市委书记、中共渡口市委第一书记兼攀枝花钢铁公司党委第一书记。1977年11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82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退居二线后,任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我国的文物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他关心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组织创办《中国老年报》,并任名誉社长。他曾长期担任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顾问,为中国的围棋事业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离休。离休后,他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他热情关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心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表现出一个老共产党人的崇高优秀品格。他是中国共产党第8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