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云的四弟邱少华回忆哥哥
邱少云烈士塑像。
邱少云的四弟邱少华回忆哥哥。本版图/本报记者 高科 摄
铜梁县少云镇,邱少云的大嫂彭学芳在清扫家门前的院子。
邱少云的侄儿邱光兵(中)向学生讲述英雄故事。
“二哥邱少云的青铜像是照我的样子塑的”
500大中小学生祭奠英烈,邱少云的四弟、大嫂、侄儿讲述当年故事
“在过去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同学们你们学过吗?”昨日,在铜梁县邱少云纪念馆,邱少云烈士的侄儿邱光兵向全市500余位大中小学生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今年80岁高龄的邱少华是邱少云的四弟,谈起这个英雄的哥哥,更是情不自禁湿了双眼。
近日,重庆市教委开展了一系列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教育活动。昨日上午,在邱少云纪念馆,全市500余位大中小学生代表高呼誓言,祭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重庆籍英雄邱少云,并在英雄的纪念碑前敬献花篮、小白花。
邱少云的侄儿很自豪:
“当地百姓为英烈立碑”
1952年,赴朝参战的重庆铜梁人邱少云,为了完成潜伏任务,在敌机投掷燃烧弹、燃烧液燃遍他全身的时候,忍受烈火烧身的痛苦,直到牺牲也一动不动。1953年,邱少云被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邱少云还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今年5月,邱光兵和幺叔(邱少云的弟弟)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烈属代表团成员前往朝鲜平壤祭奠亲人。
“代表团有10位抗美援朝英模烈士家属,其中还有毛岸英的侄子毛新宇。”邱光兵说,“我们到了板门店、三八线、上甘岭对面的高地,这些地方曾经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的阵地,当地老百姓也为二叔修建了庄严的纪念碑。”
不过现年40多岁的邱光兵也从没见过二叔邱少云,“我也是听父亲和家里其他老人讲起二叔的故事。”邱光兵说:“在邱少云13岁的时候,父母就双双去世,他在家里排行老二,为了让兄弟有口饭吃,邱少云到地主家里做长工。”
邱少云的四弟很动情:
“我的长相和二哥最像”
邱少云的四弟邱少华,今年80岁高龄了。他动情地说:“我记得1949年,哥哥是在藕塘坝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而后离家到了成都。不久后,他的部队起义向人民解放军投诚。”邱少华说,“一年后二哥给家里写了封信,信中说‘要把美国帝国主义消灭了才回家’。”
“可直到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了,家里一直没有二哥回家的消息。”邱少华说,后来才知道哥哥在战场上牺牲了,当年10月他作为慰问团成员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并住在二哥所在的兵团。“在那里我住了2个月,听战士们讲了不少抗美援朝英雄的故事,回来后我把自己的见闻在重庆的一些区县作了宣讲。”
邱少华透露,邱少云纪念馆的青铜像是参照他的模样制作的。邱少云去世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在几个兄弟中只有我的长相和二哥最像。”邱少华回忆说,当年四川美术学院的赵书桐教授找到他,用了二十多天才制作出了铜像的泥坯。
大家熟悉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中的插图,也是画家胡舫照着邱少华的模样来画的。
邱少云的大嫂很激动:
“这里用我兄弟的名字命名”
在铜梁县除了邱少云纪念馆,乡亲们还以邱少云烈士命名了一个地方称作“少云镇”,邱少华如今住进了铜梁县城安享晚年,只是过年节的时候回老家少云镇走走,“大嫂还住在老家里。”
下午记者驱车来到少云镇寻找邱少云烈士的故居,在渝遂高速少云站出口下道后,我们一路上向10多位老乡打听邱少云的故居,大家都很熟悉,热情地给记者指路,“直走……上面那个山头……旁边有个水塘坝……”
“镇上专门为我们家铺了这条青石板路。”虽然汽车无法开进邱少云故居,但有了这条石板路出行也显得很方便,邱少云的大嫂彭学芳提起自家的亲人也很激动。虽然老伴死了,家里的孩子们都进城了,可她却愿意留在农村生活,“邱少云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20多年前就垮了,就在对面的山坡上。”老人说,现在的房子不再是过去的土墙房了,是条石砌的挺结实,而且还比以前宽敞了些,有4间石屋。
“我们这里叫少云镇少云大队,都是以我家兄弟的名字来命名的。”老人说,在这里生活久了,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