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每天随时都面临的问题
电影中的几个元素
黑猫 ——猫在东方代某种意义上代表幽灵,代表着死亡。影片中的猫是李大爷去世之后留在敬大爷身边的。死亡是每天随时都面临的问题,把这只猫放在老人身边,象征着死亡的幽灵每天都注视着这些老人 。 。
时钟——老式的座钟每天在滴滴答答地响着,因为年头太长的原因,每天都慢五分钟。敬大爷的晚年生活,就是在每天不断调整这5分钟时差中开始的。钟每天调整时间接近准确,老年人每天调整,生命健康长寿。
身份证——更换后的第二代身份证可使用20年,90多岁的敬大爷照相后更换了新证,可敬大爷还能用多长时间呢?一个90岁的老人还能有20年?伴随一个老人80多年的“剃头匠”式传统文化还能坚持20年?
平头王——自己刀不能削自己的把,敬大爷的剃头手艺再好也不能自己给自己剃头。皇城根下的剃头摊中的“平头王”每天看着自己的长辈敬大爷从身边一次次穿过。他路边的生意不错,因为他是通过理发赚钱。敬大爷外出剃头其实不是为钱,仅仅是得到老年人间的交流和沟通。人老了,总得通过一定的方式调整自己,一定的方式贴近生活,敬大爷选择了“为人民服务”。
梳子——理发的人特别重视自己的头发,犹如正人先正己。敬大爷的习惯动作,就是用小梳子整理全白的头发。活一天整理一天,真的整理不动了,人也就快走了。正式这一细节成了影片的催泪弹,在无声的几分钟片长中,身体不适的敬大爷靠在皇城根下,无力的手梳理不到自己头发,只能接触到帽子,全场几乎都是抽泣之声。还好,导演没有让这种情绪发展下去,在孩子们的欢闹声中,敬大爷奇迹般“活”过来了,活过来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梳理头发。
拆——影片中“拆”是条暗线。北京承办奥运会是与“拆”分不开的,拆整治了环境、交通,但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传统文化。城市需要日新月异,传统文化也急需保留和传承。这是一种冲突,在中国转型时期彰显的冲突。传统或者落后?不相等为什么不保留,只是一味地拆拆拆?传统=落后=有文化?不然为什么文化遗产都是一种落后的濒危形式?更令人深思。
理发师靖奎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