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5588
本馆由[ 张景源 ]创建于2010年01月21日

廖仲恺与何香凝为巩固广东革命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

发布时间:2014-01-30 09:26:34      发布人: 张景源
1903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访问孙中山,向孙中山表示“想参加革命工

历史照片

历史照片(11张
1903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访问孙中山,向孙中山表示“想参加革命工

历史照片

历史照片(11张)
作,愿效微力”。随后遵照孙中山指示, 在日本“物识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追随者。 1904年往天津筹设革命机关。1905年9月1日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外务部副部长、会计长。1906年,翻译了一些早期社会主义学说,并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发表。曾奉孙中山命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以“屠富”、“渊实”笔名在《民报》发表译作《进步与贫乏》、《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是最早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中国人之一。 1907年春转入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1909年在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后回国,考取法政科举人,在吉林巡抚处任翻译。武昌起义后在广州就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
1911年辛亥革命后,先後任广东任都督总参议、总统府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12年5月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司长,实行地税换契法、整理财政和税收等措施。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运动国会议员反袁。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与孙中山等亡命日本,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继续为讨袁筹措军费,参加护法运动,致力于反袁斗争。1917年9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尽力于护法事业。五四运动发生后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1918年6月随孙中山到上海后,与朱执信、胡汉民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发表《三大民权》、《<全民政治论>译序》等文章,宣传和研究革命理论。同时翻译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实业计划》第一计划。1919年10月任中国国民党财政主任。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与朱执信等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1919年和1920年多次奉孙命赴福建漳州,帮助援闽粤军的建设和解决财政困难,推动粤军回师广东,驱赶桂系军阀。
1921年5月任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支持孙出兵讨桂和北伐。陈炯明公开叛变前夕被囚禁于广州郊区石井兵工厂,经何香凝等营救脱险,当即乘船赴港转沪,与孙中山重新会合,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此后,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1923年2月与苏联代表越飞联合宣言条款进行具体磋商。3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财政部长。5月任广东省长。10月以后被孙中山委派为国民党改组委员、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积极参与领导改组国民党的工作。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被孙中山指派为主席团成员。在开会过程中,坚持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成功。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著名的黄埔军校,任该校党代表,为建立革命军而努力,被誉为“黄埔的慈母”。6月任广东省长。7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会。9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坚持主张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孙中山北上前夕任所有党军、各军官学校和讲武堂的党代表兼农民部部长。11月任大本营参议、所有党军、各军官学校和讲武堂的党代表,兼任中央农民部长。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仍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在平定商团叛乱、杨刘判乱、北伐、东征等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为巩固广东革命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支持省港大罢工。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任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政府财政厅长。
)
作,愿效微力”。随后遵照孙中山指示, 在日本“物识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追随者。 1904年往天津筹设革命机关。1905年9月1日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外务部副部长、会计长。1906年,翻译了一些早期社会主义学说,并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发表。曾奉孙中山命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以“屠富”、“渊实”笔名在《民报》发表译作《进步与贫乏》、《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是最早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中国人之一。 1907年春转入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1909年在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后回国,考取法政科举人,在吉林巡抚处任翻译。武昌起义后在广州就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
1911年辛亥革命后,先後任广东任都督总参议、总统府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12年5月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司长,实行地税换契法、整理财政和税收等措施。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运动国会议员反袁。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与孙中山等亡命日本,1914年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继续为讨袁筹措军费,参加护法运动,致力于反袁斗争。1917年9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尽力于护法事业。五四运动发生后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1918年6月随孙中山到上海后,与朱执信、胡汉民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发表《三大民权》、《<全民政治论>译序》等文章,宣传和研究革命理论。同时翻译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实业计划》第一计划。1919年10月任中国国民党财政主任。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与朱执信等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1919年和1920年多次奉孙命赴福建漳州,帮助援闽粤军的建设和解决财政困难,推动粤军回师广东,驱赶桂系军阀。
1921年5月任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支持孙出兵讨桂和北伐。陈炯明公开叛变前夕被囚禁于广州郊区石井兵工厂,经何香凝等营救脱险,当即乘船赴港转沪,与孙中山重新会合,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此后,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1923年2月与苏联代表越飞联合宣言条款进行具体磋商。3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财政部长。5月任广东省长。10月以后被孙中山委派为国民党改组委员、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积极参与领导改组国民党的工作。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被孙中山指派为主席团成员。在开会过程中,坚持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成功。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国民党一大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著名的黄埔军校,任该校党代表,为建立革命军而努力,被誉为“黄埔的慈母”。6月任广东省长。7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会。9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坚持主张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孙中山北上前夕任所有党军、各军官学校和讲武堂的党代表兼农民部部长。11月任大本营参议、所有党军、各军官学校和讲武堂的党代表,兼任中央农民部长。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仍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在平定商团叛乱、杨刘判乱、北伐、东征等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为巩固广东革命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支持省港大罢工。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任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政府财政厅长。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