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弟弟的一封信
二小:
自料理完父亲后事,分别有一年多时间,从父母网上纪念堂看父母离开我们准确的日子,到今天,母亲离开我们669天,父亲离开我们489天。
就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我无不怀念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为父母过早离世深深难过。无数次失眠,无数次梦中惊醒,多少次回忆往事如过电影一般。
(一)
89年我大学毕业,那年正值你高考,我等你考完试才来太机报的道。所以我参加工作的时间永远不会忘:1989年7月11日。
你高考失利,父母劝你再战无果只能想方设法为你的前途考虑,尽他们所能安排你就业。二姨前两天给我传来两张照片,说有本书见面给我。图片是妈妈平定师范同学写的一本书及书中涉及母亲内容的一首诗,我一猜就是母亲带你曾找过的榆次当官的她的同学。
在96年前的那段日子,你一会儿要学气功,一会儿要做买卖,今天打了架(我曾陪你在省眼科医院看眼睛),明天你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外边吃、家里吃,父母没跟上你少操心,但还是义无反顾迁就着你,父母的无奈失望到你买了三辆车达到顶峰。
95年前后,我和你嫂多次劝你上成教或在大学取消并轨前参加高考。随着你背起书包进了校园,家里虽然此时因买房和你留下的“烂摊子”背负了沉重的债务。母亲四处借钱,我也找朋友借钱,二姨总是在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购房款项基本落实,父母也开始了为期八年的还款之路。
一切的一切因你回归家教正统,父母的怨气渐渐消去,气氛变得和暖起来。
96年你考入大学,到今年有二十年,正值中北大学建校七十五周年,就在前一段我将给你做的视频发到网上,有同事看后感慨的说,你记录的那么全面,就是谁家的父母能做到这样啊!
你本科的专业,我们帮你选了有朝气的“电子信息工程”。你上学的那几年很努力,也是我们全家生活最简单、快乐、幸福的时期,父母放心的、安心的工作,因为你在我这里上学,因为对你的前途无忧了。
你本科毕业,为双保险起见,我们找了你们的系书记沈建一,她婉拒了我们的想法(找一个单位保底,考研过了就上学,不过就上班)。随后,你嫂子找到沈海玲(计算机系书记)托他给你联系了北京201研究所。结果是读了研放弃了201所。过了若干年后,这一选择我们确实后悔了。
研究生你顺利毕业,正值2003年非典。就业形势很不好。在读博和就业选择上,你冲了一把中科院没考上(记得还曾联系过王俊秀)后选择了就业。
我们为你放弃宁波大学找过研究生院。为你体面的走上工作岗位给你买了一套新衣,你嫂子也把她刚买的手机贡献出来。
你远赴上海、深圳工作,尽管远离家里,我们为你而骄傲。你自己做主娶了好学的仇明侠为妻。父母读书传家的思想为此更是引以为荣。
在化肥厂集资住房初期,因家里有两个孩子,同时父母也有资格集大房子,父母咬牙集了90多平米的房子。随着你考入大学,家里因经济确实困难,把已经到手的大房子调换成80多平米的小房子,也就为了省那千数块钱。从此以后,父母一直住在铝合金隔出的小隔间里。
关于为他们改善住房,是你最先提出来的。就在当时我们看了多处太原市从3千、4千、最贵也不过5千多一平米的房价,论我们的能力和眼光是无论如何不敢考虑的。几经周折下决心选择了榆次房价在2千出头的房子。父母也在有生之年离开了故土,生活到了大城市,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我想,无论从我们的孝心还是生活的环境,这一选择没什么遗憾。至于在购房形式上和处理上,因你在深圳购房急需钱,所以,我征求了你的意见,也和父母商量过,一次性退给你30万,你放弃对榆次房产的共有权。父母拿出十万积蓄支援了你。
最近一条深圳大学牛憨笨院士去世的消息,让我再次回忆起为争取明侠上深大博士后的事情。欠下中北张纪龙的人情,随着他的去世,留下了和他家人平常的相处;张纪龙生前提示过太原理工大学王云才和他开玩笑说我们“过河拆桥”,于是,我们第二次带着东西跑到人家教研室看望了他(第一次由张纪龙牵线在一起吃饭,除我们埋单外也送了王云才东西);还记得我和你嫂到深圳,不忘带上礼物陪你找了明侠在深大的阮导师。如今想起来,是否再次选择错误,帮了倒忙?
应该是我们讨论过你们是否一定要在深圳生活。看你坚定的态度,也就没过多干预你。明侠上学生孩子两不误,享受了深圳的医保,2009年顺利生下麒麒。
我掐算着时间,放弃当年单位暑期组织去西藏的机会,和海琴去看望刚出生的侄女,记录下侄女出生几天的那一刻。一家人累并快乐着。
尽管家里添人进口,有孙儿,又有孙女,对于我们的父母而言,内心无比高兴,但父母年龄毕竟大了,在一个酷热难耐、劳动强度大的环境里,各种累(身体、心情)使他们中间选择过一次回来。很快他们又返回了深圳。谁曾想,2010年中秋节前母亲突发疾病,从此再无力回到你们身边。
(二)
从母亲生病手术,到她去世的4年时间,我经历了人生最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整个过程,我庆幸有你嫂子陪伴。
在哪个医院做手术?要选择,要找人;手术后,是放疗?是化疗?要选择,要找人。尽管你嫂子表达过选择是最难的,出钱、出力、找人都没问题,问题是不要让她选择,责任太重!从始至终,她找尽了关系,出钱没含糊过,如何治疗少不了她的意见。
手术恢复达到放疗标准,到2010年底前,又每天一趟三院持续了一个月。
我们想让父母继续在榆次住,可父母想回寿阳生活。于是,他们回到了寿阳。那一年他们的心情如何,从2011年过年的一张照片能看出他们的心情很糟糕!
根据医嘱,给母亲三个月、半年做定期复查。基本正常。2012年过年外婆去世,母亲说出腰疼的隐情。所以,术后一年,通过做骨扫描发现有骨转移情况。虽然当天报告没出,但结论已经有了。我开车回寿阳的路上,强忍泪水,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送回了母亲。我知道这样的结果代表了什么。
外婆出殡当天,海琴值班,我想着一个人就能把事情给办了。母亲腰疼无法参加,父亲突然生病要住院,我一人分饰三角,先送父亲住院,输上液;再去洞子咀上香(有我的事,还要替父母完成他们的事);然后回家给母亲做饭,再到医院陪父亲,接他回来。9天时间,医院、做饭、医院,一个人和打仗一样。到了后期,我高烧到38度又不能说。等一切过后,我回学校医院住院了。其实,这次住院前也才在医院输了几天液才刚刚好。
好在自打母亲生病,父亲也就这一次和做白内障手术时,家里感觉是两个重病人。此外,父亲虽身体不好可也承担了照料母亲的大部分任务。吵吵闹闹,磕磕绊绊,相依相伴一生。他们是好夫妻,是令人敬佩的好父母。
母亲检查出骨转移,咨询了许多专家,我们做了最坏打算,进行了必要防护和治疗(买了护腰,定期输液),可还是无法遏制癌细胞扩散。头颅内的两个肿瘤成为最后致命的祸患。
2013年底母亲病危,经过抢救把母亲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坚强的母亲奇迹般恢复了功能,又陪我们过了9个月。这期间,要感谢妗妗。
从母亲检查出骨转移,我回寿阳的次数变得很频繁,鉴于他们不想在榆次住,又确实需要我们照料,你嫂子提出在兰村地区租房或买房把他们接到跟前的念头。考虑和考察了一番,2012年10月买下兰馨花园的房子,从合同和实际情况看,2013年春夏应该能交工,装修装修到2014年过年住进去应该不成问题。可耿彦波来太原当市长大力整顿小产权房,使的工期整整拖了一年。2014年初才把钥匙交给我们。
父母同意在榆次过度。眼瞅着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所以,等兰馨花园的房子装修好基本有两个月,我们决定搬家,接他们过来住在一起,好安心看病。此时,你嫂子从专业的角度看还有另外的想法,不要让老人没住上新房就离开有遗憾。
母亲是2014年9月14日去世的,从搬过来到她离开整整51天。期间,又一次历经抢救到脱险,临终料理,再到最后送别。这一过程,我永远难忘。期间要感谢四姨在母亲去世前的悉心照料。所以,我最后在和二姨商量后以别的名义给了四姨三千元以表心意。
少年夫妻老来伴,做子女尽孝都是应尽义务。外人则不然,都没有这个义务,所以,但凡帮了忙我们都要心存感激。
你离的远,有事业有小孩,除非情况紧急。我总不想轻易叫你回来。我认为,你做的已经算可以了,毕竟我在家是老大,再难也都能克服。
记得在母亲去世前你回来的那一次,中间你离开办事去了。可能你把母亲的病没有考虑的那么严重;可能你觉得插不上手;可能你觉得出去一下马上回来没什么。正如父亲最后突然的离去,我们有再多的自以为是都无法挽回内心的遗憾。
为母亲的病做过“派特CT”;就在不确定什么时候我进行岗位竞聘答辩如约前往北京301为母亲问诊。人还健在,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人不在了,都会反思。是不是应该这样?是不是应该那样?再多的遗憾,遵循内心的说我尽力了。
(三)
母亲的离世最痛苦的人莫过于父亲。父亲是一个心细腻的人,也是个心眼小的人。其它的评价他自己讲的基本客观。
年轻时,他以单位及工作为中心;退休后,以家庭及回忆(写了一本个人回忆录《回眸》)为中心。他的一生,有太多的理想和抱负,他是一个希望别人以他为中心的人。单位里工作中,这个很难实现;家庭中,大家还小的时候,没有能力的时候,他的中心地位有了,存在感有了。可随着大家都大了,都希望反过来帮他,让他想轻福了,他觉得中心的地位失去了。这有太多的例子。反思这一点,他没有调整好,我们也没有处理好。可一切的一切都是性格使然。
父亲吃了一辈子药,成了半个医生,对药性了解胜于常人,平时对自己的身体爱惜有加,所以,到他出事前看他的身体状况,怎么也想不到会突然去世。
父子间、兄弟间、包括夫妻间有隔阂也正常,毕竟是“人民内部矛盾”。亲情是不能变的,是隔不断的。谁对谁怎么样心里应该清楚。对于我们这个家庭,除了各自性格有“缺陷”,特别是不会“哄人”,都也是文化人,心地都很善良。能分清是非曲直,不会做出格的事。
父亲突然离世相距母亲去世仅仅过了180天。这180天中,父亲必然处在深深的怀念和孤独中,慢阻肺等病痛又加剧这一切。
母亲去世后,敬七和百天是要做的。父亲坚持陪我回去上坟。就在百天为母亲上坟后还和父亲说:清明节上坟,你就不用陪了,你身体不好,我一个人都能完成,活着的人保护好身体更重要。可来年的清明父亲真的不用陪了,竟然是以离开人间的形式不陪我的。
2015年过年,我想早早接他过来,让他在兰馨多住一段时间。省的他一个人在老家孤独寂寞。从他过来后,无一天让他一个人睡,找着事做让他开心。短短的时间里,陪他到榆次看咱大爷,到太原看二大爷,古交的四叔来看他,还带了古交的土豆;西村搞花展,60元的门票我嫌贵从来没进去过,正好陪父亲一起进去看看,他很开心;那一年也该着让父亲看看山西电视台录制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凭参加“晒全家福”活动得到了两张门票,我陪他到山西大剧院看了现场,提前在太原的CBD长风商务区逛了逛,在那里吃的饭改善了一下生活;没事的时候,和父亲校对他的回忆录《回眸》,准备给他印书成册。大年初三,二姨一家来给父亲拜年,这样的安排可见如此用心。
父亲在兰馨的日子,我们有过交流和长谈。尽管他在和借口来看他的我的同事交流时说的一句话我无法理解或者感觉他仍心存芥蒂:以后吃不上饭,我去找你们。同事一定没往别处想顺口说:赵总做的那么好,怎么会呢!我想他离开兰馨的时候是愉快的。我是发自内心希望他开心、健康。
我曾建议他趁在兰馨住着,不如到校医院输两天液,调理调理身体,他说不用,没事。
父亲回寿阳没几天,我也借给外婆做三周年看望了父亲。一切安好。外婆做三周年是3月3日,父亲3月13日去世,相隔只有十天。
写到此,我已经回忆的差不多。正如你所说:“所有的恩怨比起养育之恩来讲,都是零头。”所有的遗憾和误会在真实的努力和付出下,都将随着时间付之东流。
我在想,凭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还有许多遗憾,一定是我做的不够好;凭什么别人“得了便宜还卖乖”,一定是我对别人了解不够,缺少沟通。
别人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那是别人的事,真的管不了。我只愿做好我自己,问心无愧。
你我虽是兄弟,当父母双双下世,在相隔这么远的情况下,各自保护好自己,过好各自的小日子,也算对九泉之下父母的安慰。
希望你所有的经历变成宝贵的财富有助于拨正你前进的航向。希望守护好你的家庭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和温暖的港湾。
此致/敬礼
赵振波全家
2016年7月14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