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林李秀兰夫妇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55035054
本馆由[ 振涛]创建于2024年04月08日

赵国林回忆录《回眸》之“往事印象”

发布时间:2015-05-06 17:13:46      发布人: 赵振波
民间俗语,老人好忆古。我倒觉得老年人的这种嗜好可称为工作状态的一种延续。试想,事情少了,烦恼多了;健康少了,病痛多了;交流少了,慎独多了。孤独、伤感、自卑的心绪亦可说与年俱增。本能地回忆往事从中提取自我陶醉的因子,或许是一种晚霞尚满天的乐趣。我亦不例外,从过眼烟云的滤网外搜得点点火花,同样悠哉悠哉。
 
解放初期“除四害”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便进行抗美援朝的战争。美帝国主义使用了细菌武器,最后依然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得在板门店停战谈判,划定了一条38线(北纬38度),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之,国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消灭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山西的稷山县太阳村成了全国的先进典型。我从太原返回寿阳读小学不仅记忆深刻而且参与了运动。星期假日挖苍蝇蛹、打老鼠、打麻雀,小学生与大人一样都有任务,老鼠要尾巴,麻雀要双爪。羊头寨一个小村子,大街小巷屋里院外到处都干干净净不留死角。学稷山赶太阳的口号喊得响,干得硬。全村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热情高涨,苦干实干,村里乡里,(那时是宗艾区、下州乡、羊头寨村)的干部隔三差五检查,在我的记忆里,那个年代的讲卫生运动当真是空前绝后的。
 
一九五五年第一次吃红薯干
1955年,我14虚岁,基本上也懂了寿阳当年统购统销过了头,搞得群众没了粮吃且面积很大。这种情况估计地、省都知道了。于是从河北调来了大批红薯干,以此充饥。寿阳人第一次见识此物,按河北的做法把红薯干碾、磨成面粉,蒸窝头,做撒面粥、压河捞、拌凉粉等,但不论什么花样,也一股甜味,让人吃不惯,慢慢地都能吃了,否则便饿肚皮。
1960年在太原读书,放假回到学校,又见河北同学带的红薯干当小吃,第二次见到时顿觉乃“宝物”,困难时期只要能吃的都是美味。1967年1月外出串联,在河北保定地区的许多农田里,晒着大片大片的红薯干。这回,真正认识了被今人称作的健康食品。与当地农家交谈,方知红薯干亦可蒸、煮、炒、炖,十分可口,而今,红薯在我家的餐桌上也成了养生的“良药”。
 
小麻雀遭遇
小麻雀被列为“四害”,一直延续了很多年。1958年春夏之交,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太原市统一消灭麻雀的“战斗”。大约上午九时许,“战斗”打响,刹那间,敲锣的、打鼓的、放鞭炮的、摇红旗彩旗的、举喇叭高声呐喊的,以及各种可发出声音的敲击物杂乱无章的响声,男女老少、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市民一齐上阵……整个城市都沸腾了。可怜的小生灵,无处停歇,无处躲藏,无处栖息。小麻雀能有多大耐力,撞在墙上的,摔在地下的,跌落在房顶、车上、碰撞在人身上的,吊死在枝叉中的。
“战斗”结束,战果累累,到处可见这小精灵的尸体。有的在马路上尚未断气,眼神里充满乞怜。我不知道战果多大辉煌,入我眼帘的按司街、大中市、羊市街、大南门、帽儿巷、北司街、鼓楼街……一堆一堆的小生灵的尸体。
我不知道准确时间,农林专家们发现了麻雀在自然生态中的作用,对农业、粮食的正作用,终于被“平反”了。从此摘掉了“四害”的帽子,正名了。而今正式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麻雀是人类的朋友、邻居,那里有人居住那里便可见小生灵的靓影,一天到晚叽叽喳喳飞来跳去,捕捉蚊蝇,昆虫。而今,小麻雀每天都在改善生活,人类将许多的美味随便浪费乱扔,各种营养完全满足了其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自然,它们也时刻警惕中毒,大概与人类一样无奈。
 
大炼钢铁的岁月
大跃进的年代也是“钢铁元帅”升帐的威武日子。大部分的劳动力都参与过大炼钢铁的全民运动。作为大孩子的初中生也整整参加过为期半月的劳动。
双塔寺侧的郝庄,太原市车辆厂的院内(当时生产小平车,以后生产过“双塔”牌自行车,以普通焊管制作加工,十分沉重笨拙,未投产便流产了)。大大小小的所谓炼铁炉燃着大火,将破碎的铁片放入,放一小吹风机,待流出铁水则倒入一个个的模子里,冷却成锭。这也叫大炼钢铁。大部分同学都跟着工人师傅一炉一炉炼,没有时间约束,有时结束在午夜时分。我组织的宣传队,利用中午、晚上用餐时间在工地现场表演节目以鼓士气。一日三餐馒头肉菜随便吃,半个月的光景就这样一天天周而复始倒也很快。
 
“深挖洞”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亲历了“深挖洞”。我所供职的寿阳县“东关小学”也挖了一条大约300米的“防空洞”。
入口在原四合院中偏北,开挖直径约2米,垂直向约7~8米,洞为拱形,下宽1米,高0.9米。垂直下底转西向到操场与武装部的地道衔接。
参加人员为全校教师,两个五年级班约100名学生。从开挖到结束约70天左右,入秋开始,春节前结束。
洞口三角支架,挂一个定滑轮,一根特购的约60米长的粗麻绳。地道内由男教师与十个男学生,将一箩筐一箩筐的土送到洞底,女教师和一群女学生一次次吊上放下,此处挖洞彼处堆山,洞口由一名年长的男教师指挥。
冬三月,一条300米长的防空洞挖成了。
今日想来,除增强了人们备战意识,其实也没什么作用。假如真的有战事,那个质量的洞该没什么防空的作用,即便是常规炮弹应该也“招架”不了。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人,民族精神很强,不怕苦和累,爱国之心显而易见。
 
一只羊的记忆
1980年冬,平生第一次一家四人食用了一只全黑山羊肉。这是建国连襟老母亲特地托人购买并现宰的一只小山羊。老人的心意我十分感激、理解,让我冬季好好补一补。时至今日每每念及老人的慈心一片,那叫真情。
那天,建国用一只柳编圆形笸箩送来我一生自认最珍贵的礼物。我那样的情不自禁,没有多余的答谢之言,唯一的是一对眸子充盈着不曾流出的热泪。
平心而论,一生不记得帮助过多少人,从没有考虑对方的回报。其实,老人在我有困难的时刻曾为我照看过次子振涛,已经让我很感激了。正缘此,多次登门探望过老人,弥留之际的一次,我只能叹息了。
高龄老人的归程很平静,安详,依然那样的慈悲善良、和蔼热切的面容。
一只羊的恩情永难忘却。人间自有真情在,亘古不变。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