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德全同志永垂不朽
汤德全,浙江镇海人,1915年12月14日出生于上海。学生时代的他,是在日本侵略者不断扩大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度过的,大大激发了他的外御列强、科学救国、富国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1936~1942年,他远赴欧洲求学,在德国达姆斯德工业大学和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攻读动力机械专业,获得学位工程师称号。1942年后在瑞士卜郎勃机电厂(原BBC公司,现ABB公司)任设计研究工程师。二战结束后,他怀着报国之心,与一批留欧同学回到阔别十载的祖国,被聘任为上海同济大学电机系教授。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他于1947年赴香港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汤德全毅然辞去在香港的工作,放弃外国公司的优厚待遇,抱着赤子之心回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1950年,煤炭部在北京创建矿业学院,他受命投入创建工作,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矿山机电专业,并担任矿山机电系教授、系主任。1950~1976年,他一直在中国矿业学院任职,在学院建设和教学中投入了大量心血。他几乎走遍了我国东北的各大煤矿,搜集第一手资料充实教学,亲自编写教学大纲和专业教材,筹建电机、电子、矿山、运输、提升等五大专业实验室。在理论研究上,他对两相流理论、模化相似理论、高压水射流理论等开展试验研究,指导培养出了我国煤炭工业第一批研究生。1994年,他担任中国矿业大学“211工程”预审组副组长,对学校“211工程”的重点学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提出不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在21世纪的振兴做出了贡献。
1958~1966年,汤德全兼任北京市机电工业局技术副局长。在繁忙的教学工作同时,他奔波于北京市各机电厂,先后组织领导了有关新型电机、单晶提炼、超声波清洗、激光钻孔、液压元部件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创建了北京市第一个液压件车间和粉末冶金研究所,促进了北京市机电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工业产值和产品档次提高到一个新台阶。1959年,汤德全被任命为人民大会堂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负责完成机电、照明、通讯、供暖等技术工程设备的设计、安装和运行工作。他日日夜夜奋战在建设工地上,解决了一个个技术和安全难题,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大会堂建设工地视察,高度赞扬了他的工作。
1977年,汤德全调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他治学严谨,提倡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学术工作,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煤科总院与英、德、法、波兰、俄罗斯等国家的煤炭研究院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学术研究、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我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和煤科总院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期间,他还担任了煤炭部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第二和第三届中国科协委员兼组织组成员、国家学位委员会第一届评议组成员。在他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期间,为建立煤炭系统培养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竭尽全力。
他在担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兼科技委委员,中国科协第二、三届委员期间,心系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心系科技和教育事业,积极参政议政,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创造条件,为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汤德全回国50年来,呕心沥血,孜孜不倦,把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引用到煤炭工业生产,为新中国的煤炭科教和生产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主持完成了平顶山四矿“一条龙生产系统自动化样板矿”示范矿井项目和我国第一台“矿井井下机车运输信号闭塞系统”的研究、设计、组装和运行,创建了北京矿院电机厂。由他主持的“矿井千伏级井下供电设备和系统”研究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他被国务院授予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德全同志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矢志报国的一生,为科研事业奋斗的一生,为煤炭科技和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一生。他热爱煤炭科研事业,以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崇高品质在科学的殿堂中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即使到了晚年,他仍关注煤炭科技的发展,为煤炭科技和教育事业沥尽心血。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清正廉洁,不谋名利,一身正气,德高望重。汤德全同志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给他深深热爱的煤炭科研和教育事业。
汤德全同志的逝世,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的重大损失,也是煤炭科技和教育战线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学习他热爱祖国,为煤炭科研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学习他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化悲痛为力量,为开创煤科总院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为推进煤炭工业的科技进步而努力奋斗。
高山仰止,风范长存!
汤德全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