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回国的故事
是一生中没有为外国人做事”
沈达明早年毕业于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上海震旦大学,后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获法国国家学位法学博士。毕业时,祖国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德国军队也已占领法兰西半壁疆土。他决心不为外国人做事,要用所学知识报效自己灾难深重的祖国。他搭乘一艘遣送越南退役军人回国的法国轮船沿大西洋海岸,绕好望角,到西贡,再经香港,最后回到大后方重庆。从此,他开始了教书生涯。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
那个受洋人欺负的时代,给予了他坚定的民族气节。他暗下决心:“既不在外国为洋人干事,也不在中国为洋人干事。”但这种气节从没影响他努力地学洋文,而且也从没妨碍他与外国人交朋友,他最好的朋友就是外国人。这反映了他鲜明的民族感情背后一种冷静的世界意识。这种博大的胸怀和特定时代中国学者的朗朗气节,伴随他直到老年。
回国后他曾任教于多所大学,所授的课程有:破产法、强制执行法等。那时,教师职业的竞争很激烈,但比起政府官员来,教师可以保持相对的人格独立性,
这是沈达明选择这一职业的主要原因。他说,在他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人,都是在念书时碰到的教师。他要求自己做一个正派的教师,做个干净的人,而不做不可告人的事。几十年来他正是按照自己的这一信条做的,可以说,在他的人品中,难找瑕疵。
由于中国的法制和法律教学一度被忽视,将一生事业定在法学专业的沈达明曾多年失去了教授法律课的权利。为此他非常痛心,但他青年时代就树立的报效祖国的信念却并未因此而动摇。教不了法律,他就改行教起了法语。他还以法语专家的身份参加了毛选四卷的法文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