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春60岁开始出书留下大量著作
常先生住处设置了简易灵堂,摆放着他生前最满意的照片。去年11月份,徒弟给常先生扮成了道士,拍下了这张传神的照片。千龙网记者 包萌 摄
千龙网北京3月28日讯(记者 包萌)27日13时26分,北京民俗泰斗常人春先生因心脏衰竭,在朝阳区第二医院平静离世,享年81岁。亲友遵其遗嘱,后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或追悼会。
常人春先生一生致力研究北京史地民俗,留下了大量著作,尤其在丧葬礼俗方面造诣极深。这两天有圈内朋友想按老礼儿为他办一场风光的丧事,但他生前曾留下话,不办丧事,一切从简,惟愿将著作留给世人。
一生研究民俗 被誉“北京通”
28日中午,记者来到常先生位于呼家楼的住处,小小的卧室内放满了书籍和手稿,书柜前设置了简易供桌,摆放着常先生生前最满意的一张照片。
因为前半生坎坷,常先生无妻无子,晚年时被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接到家中照顾。常先生与高巍既是朋友也是师徒,合作多年,为挖掘和保护北京民俗文化下了苦功夫。
常先生1933年出生在旧鼓楼大街,爷爷是城北一士绅,经常带着他参加上流社会的婚礼、寿庆、丧事。见多了“大场面”,常人春从小便对婚丧礼俗产生了浓厚兴趣,还经常去这些场合帮忙。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加上爷爷的大量口述,常人春对老北京的岁时年节、婚丧嫁娶、庙会集市、宗教信仰、戏曲杂技都深有研究,并且从年轻时就开始对这些史料进行收集整理,被称为“北京通”。
书桌上还放着一些手稿。《老北京的风俗》是常先生的第一本著作,而45万字的《红白喜事》更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60岁开始出书 留下大量著作
年轻时,常人春因“政治问题”被判刑,劳改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恢复自由。但当时常人春已经过了婚娶的岁数,又没钱没业,与亲人的关系也很疏远,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民俗研究中。
上世纪90年代初,年逾60的常人春完成了第一本著作《老北京的风俗》。曾当过出版社编辑的高巍回忆,90年代初期最好卖的是中外文学名著,市面上根本没有关于老北京的书,也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常人春辗转找到一家出版社,对方答应出版,但要求他自己先买下3000册。
当时,常人春一个月工资是50多块钱,为了出书借遍了亲戚朋友,最后连庙里认识的和尚都借了他钱。就这样凑足6000块钱“巨款”交给出版社,买下了3000册书。书买回来了,必须得卖出去。60多岁的常人春用推小孩儿的竹车推着书,到月坛、国子监摆地摊儿卖书。意外的是,这批书竟然非常受欢迎,很快就卖完了,常人春又向出版社进了一批。
这么多年,常人春先生撰写了《老北京的民俗行业》、《老北京的穿戴》、《旧京婚丧礼俗》、《京城旧事》、《近世名人大出殡》等十多部著作,诗歌随笔不计其数。一部45万字的《红白喜事》更是填补空白之作。虽然著作众多,但稿酬却并不高,一本书只能拿回一两万块钱。
近年来,民众对民俗文化越来越关注,常先生晚年虽然饱受耳聋困扰,但身体还算不错,经常出现在各个老北京民俗仪式的现场,一丝不苟地将老礼儿展现给人们看。在常先生的住处,记者还见到了常先生的徒弟、老北京网创办者张巍,他难掩悲痛地说:“常先生一肚子的学问,治学严谨。手把手地教了我几年,三生有幸。”
29日常先生的遗体火化,照顾他终老的高巍准备在郊区找一处风景好的民俗基地,将常先生的骨灰埋葬在那里,供后人纪念。还将按照常先生的遗愿,将其毕生的著作、手稿、笔记捐献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