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王传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专攻经济学,并接受了正规的西方经济学训练。抗战胜利后,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
1949年,因成绩优异被选送到英国留学,在格拉斯哥大学社会经济研究系继续从事经济学研究,更为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留英期间,他曾担任留英学生总会主席。
1951年末,他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研究和生活条件,回中国后,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最初受聘于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经济学和财政学,后又转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任教,1953年,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中,他转入中国人民大学。回中国后,王传纶教授又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沿着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的方向展开教学的研究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他翻译出版了《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的英美财政》一书,并准备系统地总结世界各国财政金融理论、制度和政策,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然而,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研究计划一度中断。他先被下放劳动,后又参加“四清”,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被赶到干校接受“再教育”。改革开放后,已年近花甲的王传纶教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投身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研究中,在宏观经济、财政税收、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被决策部门高度重视。
1982年至1983年,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任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