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张乐平
采访:王肖
地点:上海市五原路张乐平旧居
张乐平生前在五原路的居所作画
2010年5月,我们播出了一期有关《三毛流浪记》的节目,节目播出后,我们收到了来自澳洲和美国的诸多听众来信,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大家都知道三毛的形象在海外深入人心,但是海外的听众告诉我们,他们从张乐平先生的漫画中所受的教益,早已经超越了一本漫画书的力量,尤其是中年一代,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悠远高深的学说让人觉得难以接近,但是三毛留给每个游子的童年记忆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深厚情感却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今天的《孔子学堂》,记者王肖就带着海外听众对《三毛流浪记》的喜爱走进上海市五原路的张乐平旧居,走进三毛出生的地方。
张乐平旧居,墙上是张乐平画像,钢琴上的照片是夫人冯雏音女士
画家黄永玉曾经这样回忆:“乐平兄在人格上总是那么优雅。没叫过苦,没见过他狂笑失态,有时小得意时,大拇指也翘得恰到好处,说一句:‘这物事邪气崭格!’我这人野性得很,跟着他却是服服帖帖。”那么,在孩子的眼中,张乐平在生活中和三毛的脾性有几分相像吗?从《三毛流浪记》中能看到父亲少年甚至童年时候的影子吗?
《三毛流浪记》不是横空出世的,除了童年的影子,还建立在张乐平走南闯北、了解民生疾苦之上。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漫画非常兴盛,几乎所有的报章杂志都经常刊登漫画作品。张乐平画的三毛趣意盎然,在上海的漫画界独树一帜。抗战爆发之后,张乐平和几位漫画界的朋友也突发奇想,要组建一个漫画宣传队,用漫画的力量参加抗日。
记者王肖和张乐平四子张慰军(右)
1989年春天,台湾女作家三毛终于实现了朝思暮想的内地之行,她到内地之后,决定首先落脚上海,去看望“父亲”张乐平。当时,张乐平的四子张慰军正好在香港工作,三毛也要从香港转机,张慰军就按三毛预约的日期和班机,到机场去迎接这位还不认识的“姐姐”。张慰军怕三毛认不出他,就高举着一幅巨大的三毛漫画像为标记。三毛一出站口就看到了,她眼睛瞬间湿润了,跑上来与“弟弟”张慰军紧紧拥抱在一起,好像离散多年的亲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