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麦抗锈育种研究上的贡献
1948年,吴友三在加拿大学习期间就开展了远缘杂交选育抗锈品种的研究。他用小麦与鹅冠草,小麦与黑麦,小麦与山羊草进行杂交,来研究杂交后代抗锈病的遗传规律,发表了“小麦与鹅冠草杂交后代抗秆锈菌的遗传规律”的论文。同时在国外期间,他收集了小、大麦品种1000余个,其中有些作为亲本后来在国内育种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如在黑龙江麦区推广的松花江4号优质小麦品种,其亲本就有他从国外带来的材料。
吴友三回国后,在小麦抗病育种上坚持数十年。他认为在小麦的抗病选育方向上要坚持多抗性育种,但对某些耐病性程度低一些的品种,只要有实际效益,也要加以研究。几十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第一批培育出免字52号;第二批又选育出免字849号;接着第三批选育出沈农6871(适于黑龙江省种植的早熟抗锈品种)、沈农1号及耐锈2号等,均已投入生产使用,并受到普遍欢迎。此外,还有免字79系统1-9、免字82-1-2系统(多抗性兼具抗虫性)等有苗头品种,后又选育出小麦85—9、85—1—2及85—14等抗锈及多抗性品种,其中早熟品种免字849及沈农6871,在黑龙江国营农场推广了一定面积。
对品种资源鉴定和小麦秆锈菌菌系的研究,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工作。吴友三和他的助手从1961年起,坚持多年对我国20年间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和消长规律进行了研究。他们从国内各省收集材料(秆锈菌夏孢子样本)进行了鉴定,指出我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有16个,其中21号和34号二个小种群是主要的流行小种群,21C3小种直到1985年仍处于逐年增加的状况。此外还找出对Sr单基因的抗性小麦品系,累计至今已鉴定出标本达到1.5万份。在小麦抗叶锈菌的研究方面,他和助手进行了小麦品种慢锈性的研究,对小麦耐锈性的特点和机制,如耐锈光合作用的机理等也做了一些探索。对于小麦抗锈的机制方面,他们正进行品种基因型的利用及小麦抗病性的物质代谢等工作。同时对于小麦白粉病,他和助手通过调查,初步摸清了是从胶东一带,借750毫巴的气流传来的。
“文化大革命”中,一切研究工作停顿下来,但吴友三仍偷着到试验地耐心选育,把选好的优良品种带回家中脱粒,怕人破坏和混杂优良品种,他托专人转移到可靠的人家保存。这些保存下来的品种,成了以后育种工作中重要的亲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