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先遣连英雄彭青云去世
亚心网讯(记者赵梅报道)截止到今天,新疆进藏先遣连原副连长彭青云已辞世近1个月了,然而在他家人的心里,他似乎并未走远。正如61年前,他带领先遣连官兵挺近西藏时的身影,已定格在了众多的文献、小说和影视剧里。
彭青云1948年3月参军入伍,曾先后担任新疆军区独立团骑兵师司令部参谋,进藏先遣连副连长,新疆军区后勤部乌尔禾兵站站长,乌鲁木齐军区后勤第29分部副参谋长等职。他一生参加过西安战役、中印自卫反击战等多场战役战斗,多次立功受奖。1948年,在西北战役中,他荣获特级战斗英雄的称号,1951年,先遣连进藏期间,还曾记大功一次。离休前,他曾任新疆军区第29分部副部长。
今年1月5日13时43分,彭青云因病医治无效,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逝世,享年82岁。
彭青云的一生,他是引以为豪的,是
彭青云的妻子李彦清告诉记者,也许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造就了丈夫坚毅的性格,自2006年以来,丈夫重病卧床,虽失去行动和说话能力,但他一直在用“只要有一口气就往前走”的进藏精神与病魔斗争。
“我爸和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那个石光荣是一样的人。”彭青云的大儿子彭巍说,父亲的经历和性格都和石光荣很相似,所以,他们全家都喜欢看这部连续剧。
李彦清说,彭青云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将当年先遣连进藏的那段历史记录下来,以此来告慰当年为解放西藏、坚守西藏而献出生命的战友们。
彭青云临终前,当妻儿告诉他,以他的自述为摹本拍成的连续剧《雪浴昆仑》即将上映时,他流下了欣慰的泪水。
率先遣连挺进西藏的峥嵘岁月
|
1950年,彭青云(右)和妻子李李彦清在西藏阿里留影。
在李彦清看来,也许是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加之以后数十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丈夫坚韧、果断、不服输的军人作风,在和丈夫共同生活的58年里,她觉得丈夫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时,都感觉像在“打仗”,总有一股不服输的“虎劲”。
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
1948年参军入伍后,彭青云随部队和平解放新疆后驻扎在疏勒县,“一天,我被叫到第二军郭鹏军长办公室……他说"交给你一个任务",我马上回答"一定完成"。郭军长高兴地对我说"你真不愧是特级战斗英雄"。回到师里,我翻开地图才明白,这次需要探明的进藏路线,是一条没有资料说明、也没人走过的路线。”彭青云的回忆录里写道。
原来,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央做出了进军西藏的决策。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出访莫斯科的专列上急电中央:“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中央决定,分路从西康、云南、青海和新疆四个方向往西藏进军。中央根据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上报的进藏准备情况,令新疆部队进藏任务由驻南疆地区的第二军担负。
当年的
战士们抹锅灰“战胜”雪盲
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征程。
“行军到达阿克苏大坂,天气突变,大风夹着大雪向我们扑来,由于缺氧所引起的高山反应,很多战士开始头疼、恶心、呼吸困难。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再也没有站起来。”彭青云在回忆录里写道。
进入藏北高原,太阳照在雪上的反光使战士们的眼睛都睁不开,随后两眼慢慢地肿胀,眼球好像要跳出来。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雪盲。此时,炊事班要做饭,由于眼睛看不见,好几个人抹了一脸锅灰。黑东西抹到脸上后,慢慢地眼泪流得少了,眼睛也能看到东西了。吃完饭,他们又用雪洗脸,眼睛也不太痛了,见这法子管用,大家就都用雪球檫洗眼睛,第二天出发时,用锅灰抹了黑眼圈。
后来,还是彭青云小组最先找到藏胞的。据彭青云在回忆录中记载,他们在草原上发现了几颗尚未干透的羊粪蛋子,于是顺着痕迹一路找寻,终于找到了一对带着4个孩子放羊的藏族夫妇。
拯救苦难的菩萨兵
彭青云没有贸然上前,因为他们这个小组里没有人懂藏语。可第二天早晨,发现那户藏胞开始拆帐篷了,彭青云急了,忙远远地冲他们喊话,藏胞被吓到了,一家人慌慌张张地向山上跑去。当天下午,先遣连连长李狄三带着翻译乔德禄等人快马加鞭赶到,李狄三带着战士帮藏胞收拢了四散的羊群后,和彭青云一起赶着羊群,手捧哈达,喊着“夏保”(藏语“朋友”)向藏胞走去。这一次,藏胞收起了戒备心理,把他们请进了帐篷。
即使有翻译,李狄三等人向藏胞解释解放军的性质和使命也是一大难题。现在,藏语用来称呼解放军的“金珠玛米”,直译过来是“拯救苦难的菩萨兵”,而先遣连出现在藏胞面前时,“金珠玛米”这个词还没有出现。
翻译乔德禄是青海人,藏语也有方言之分,青海藏语和阿里地区的藏语交流起来本就有些磕磕绊绊,把很多政策方面的用语说明白就更难了。 “解放军”用藏语怎么说,乔德禄想不出,情急之下他用上了“夏保”。 “解放军就是藏家的夏保”。
找到第一户藏胞后,先遣连很快又找到了第二户、第三户……“夏保亚古都(解放军好)!”在藏北高原流传开来。用“夏保”称呼解放军,此后在阿里地区沿用了很长时间。
羊角做针 麻袋补衣裳
虽然找到了一户又一户藏胞,但由于语言不通,自然条件恶劣,先遣连进藏不久就遭遇了大雪封山、路断粮绝的困境。彭青云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到达扎麻芒堡,大雪已经封山……高山反应和后勤供应跟不上,我们开展了过冬自救运动,主要内容就是打柴,打野兽。在被风雪围困的200多个日夜……大家身体都非常虚弱……衣服早就烂得衣不遮体……到了1951年春,全连只有21件打着补丁的衣服能穿着走出去……没办法,我们就用野牦牛毛拉毛线,用羊角做针,用装粮食的麻袋补衣裳。到最后,麻袋没有了,就把剥下来的牛羊皮在边上扎眼,用毛绳穿起来,连成筒子,毛朝里披在身上。那东西一干,就像打石膏一样紧紧绷在身上,连腰都弯不了,身上还长满了虱子……
“因为没有盐巴,一直吃肉,没多久,大家又染上一种病,这种病开始几天不管你吃多饱,还是觉得饿。维吾尔族战士木沙刚得病的时候,接连三天顿顿都要吃一个羊腿,后来连续几天不吃不喝,然后就开始从脚往上肿,一直肿到脸,整个人肿得亮亮的,非常可怕,没几天皮就裂开,不停地流黄水,再过几天眼睛发红,什么都看不见了。”
由于大家都不肯用仅有的4支盘尼西林(青霉素),不断有战士死去。彭青云曾告诉儿子彭巍,最多的一天,先遣连共举行了11次葬礼,进入藏北的8个多月里,冻死、饿死、病死的战士达68人。
不惜一切代价接通运输线
在得知先遣连的困境后,远在新疆的王震将军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接通运输线。”南疆军区左齐副政委亲自到于阗督战,和田人民曾动员大批毛驴、马匹和牦牛驮运物资,却3次未能跨过冰山雪岭,造成大批牲畜死亡和3个维吾尔族民工牺牲。最后有一个名叫肉孜·托乎提的青年赶着两头牦牛,九死一生到达两水泉,把驮来的半麻袋信、15公斤盐和剩下的7个馕交给了先遣连。
彭青云和战友们结束了在西藏的任务,返回了新疆,但军人的身份一直保持到离休,永不服输的军人精神也伴随了他一生。
李彦清记得,1965年,彭青云刚到克拉玛依地区乌尔禾兵站任站长,“那所兵站条件很差,除了一栋土坯房和十几个当兵的外,就是荒滩,组织上叫谁去谁都不愿意”,但彭青云觉得条件还行,“没水吃,可以打井啊,没菜吃,可以种啊”,就这样,几年以后,乌尔禾兵站竟然从荒滩变成了绿色的村庄,被军区后勤部评为“战士之家”。
他就把家乡人招集来了
和石光荣一样,彭青云还是一个很念旧,很喜欢帮别人的人。李彦清回忆说,1978年,丈夫调至沙湾县新疆军区后勤第29分部工作后,家里的日子刚好起来,“他就把家乡人招集来了”,帮忙或给找工作。有一年夏天,家里一度住过十几口人。
彭青云对外人很大方,对自己和家人却比较苛刻。在彭巍的印象里,父亲的脾气不是很好还很“专政”,“我记得他说过,他在家里讲话永远都是对的,即便错了也是对的。”彭巍说,他从小跟父亲生活在乌尔禾兵站,没少挨打,“和小战士或同学发生口角,不论有理、没理,回到家里,他肯定会先打我”。
彭巍说,父亲调至第29分部担任副参谋长、副部长职务后,部队给他配备了一辆轿车,有时家人办急事想借用一下,他从来不借,“这是公家的车,哪能办私事用”。
李彦清说,丈夫离休以后,有3大爱好,第一是抽烟,“一天两包烟”;第二就是跟人聊战争年代的话题,“他平时话很少,但只要提起战争年代的事,他的话马上就多了”,离休前,他还将进藏历史整理成了日记。
彭青云的第三个爱好,就是打麻将,李彦清说,他打麻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肯输,“只要他输了,就非要赢回去才肯散场”,弄得干休所几个离休老干部都怕跟他打麻将了。
作者:赵梅来源亚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