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493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10日

校史上的老校长杨光华教授

发布时间:2009-12-10 09:08:46      发布人: 天堂天使

        京校区的杨光华

  50年代初,为筹建北京石油学院,石油管理总局还与北京大学有关的系取得了联系。这时的北京大学,也有一部分教师对石油教育很热情,如傅鹰、陈廷蕤、杨光华、袁恩熙、刘璞、唐伟英、马杏垣等
  北京石油学院正式开学:北京石油学院是1952年秋正式开始筹备,1953年4月开始建校工程,在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援下,经过紧张的筹备和建设,到9月初已初具雏形。按照既定计划,9月23日至25日,全体教职员工从清华大学搬到新校舍。同时,大连工学院液体燃料组四年级学生和部分教师也到校了。按照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京办(53)字第12472号通知》,北京石油学院于10月1日正式成立,并经中央燃料工业部报请中央高等教育部备案。至此,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诞生了,从而迈出了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第一步,10月1日这一天,被定为学校的校庆日。
  学院成立初期的基本情况:
  干部情况:1953年2月北京石油学院开始兴建时,仅有十几名干部。建校筹备处通过北京市民政局、劳动局、公安总队以及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等单位和人士的介绍,从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北京财经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党政机关、石油厂矿调来大批教师、干部和职工。9月,教职工总数达500多人,以后又陆续增加,年底达到638人。
  专业情况:
  (一)石油地质系 石油地质专业
  (二)石油钻采系 石油钻井专业 石油开采专业 石油钻井专修科
  (三)石油炼制系 人造石油专业 石油炼制(工学)专业
  (四)石油机械系 石油矿场机械专业 石油炼厂机械专业
  石油储运专业 石油炼厂机械专修科
  教师情况:第一学期,由清华大学转入北京石油学院58人,财经学院调入7人,大连工学院转入6人,高教部统一分配100人,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抽调32人,招聘4人,共有教师20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人,讲师22人,各占10%强,其余80%为助教。第二学期又调入教师13人,其中教授、讲师3人。在北京石油学院建立的初期,学院汇集了一批石油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著名学者、专家。他们之中有胶体化学家傅鹰教授,地质学家张更教授,化学家张锦教授,化学工程专家曹本熹、武迟、朱亚杰教授,石油工程和其他学科的专家王檠、白家祉、张希陆、蔡伯民、甘怀新、周世尧、赵仁寿、王曰才教授等。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还有:严可信、杨光华、张怀祖、田曰玲、左鹿笙、吴崇云、方淑珠、彭慧云、张英、罗蛰潭、宋明祥、卢克君、申松昌、冯世瑄、李志强等。
    1954年初,北京石油学院建立校代会。
  校代会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主 席:闫子元
  副主席:张定一
  委 员:贾 皞 曹本熹 周建民 李 风 武亚柏 陈 骥  张 更 周世尧 武 迟 蔡伯民 刘永昌 李庭蔼 沈乃菁 杨 义 秦同洛 王 檠 袁恩熙 甘怀新 陈如恒 汤楷逊 白家祉 贾锡彤 杨光华 杨延昕 朱亚杰 张希陆 彭慧云 冯世瑄 魏娱之 宋明祥 李志强 华泽澎 李 犁 邵钟武 苏耀文 沈济英 姚德惠 王义端 张献放 张效良 王耀斋
    院行政各级领导班子 1955年上半年,院级行政领导班子基本健全:
   院长:闫子元
  副院长:张定一 孙卓夫
  在此前后,各处系、领导班子也逐步健全起来。
  院长办公室:周建民任主任
  教务处:曹本熹任教务长,李风为副教务长,武迟、白家祉稍后也任副教务长。
  总务处:武亚柏、刘若愚任副总务长,后武亚柏提升为正职,并改称为主任;王耀斋先为政治协理员,后为副主任。
  建校处:陈骥任副处长,后改称为副主任;后撤消建校处;成立建校办公室,杜再生任主任。
  人事室:刘永昌任第一副主任,王耀斋任副主任;后改建人事处,刘永昌为主任,康斌为副主任。
  地质系:张更任系主任,杨义任副主任,陈景达为助理。
  钻采系:周世尧任系主任,樊世忠为助理。
  炼制系:先由武迟后由朱亚杰任系主任,申松昌任副主任(后调离),袁乃驹为助理。
  机械系:蔡伯民任系主任,白家祉任副主任(后调离),方华灿为助理。
  工业经济系:该系1956年成立,开始由李风兼系主任,后由申松昌任系主任,华泽澎为助理。
  各系处以下科室办事机构相继成立,逐步走上正常工作轨道,一批骨干教师担任了各教研室第一任或较早的领导工作,他们中间有:
  张希陆 数学教研室主任
  彭慧云 数学教研室副主任
  冯世瑄 物理教研室主任
  魏娱之 化学教研室主任
  唐伟英 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余志英 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宋明祥 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
  张 涵 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
  李 木 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李 犁 俄文教研室主任
  李志强 体育教研室主任
  邵钟武 电工教研室主任
  华泽澎 工业经济教研室代主任
  张家环 普通地质教研室代主任
  沈乃菁 石油地质教研室主任
  苏盛甫 地球物理教研室主任
  吴崇筠 矿物岩石教研室主任
  程人和 测量教研室主任
  高世钧 石油钻井教研室主任
  秦同洛 石油开采教研室主任
  袁恩熙 水力学教研室主任
  杨光华 石油工学教研室主任
  张怀祖 石油工学教研室副主任
  王宗祥 石油工学教研室副主任
  戴 衡 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
  杨延昕 热工教研室副主任
  汤楷逊 石油储运教研室主任
  陈如恒 矿场机械教研室主任
  甘怀新 炼厂机械教研室主任
  贾锡彤 金属工学教研室主任
  姚德惠 工程画教研室主任
  蔡强康 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
  林圣泳 仪表自动化教研室主任
    1963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刘长亮为学院党委书记;1963年10月,国务院任命朱亚杰为副院长。同年11月,国务院第159次会议通过决议,任命杨光华为副院长。孙卓夫继续担任副院长。

    华东校区的杨光华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3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职务的请示报告》,学院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开始受到重视。1978年石油学院恢复了教师职称评定、提升工作。5月,杨光华、蔡强康2同志被晋升为教授、林世雄、沈本善、施惠群等13位同志被晋升为副教授,晋升讲师180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院级领导班子做过调整和充实。1980年3月,上级党委批准建立中共华东石油学院党委,结束了“文革”以来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临时机构,明确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任命胜利油田党委书记陈宾兼学院党委第一书记,赵炎任书记,杨光华、刘应元任副书记。
    院行政的领导成员是:杨光华任院长,乔聚星、尹建华、陈树基、华泽澎、康斌、朱亚杰、吕德甫、胡湘炯任副院长。
    1984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华东石油学院领导班子作出了新的任命:华泽澎任党委书记,杨光华任院长,刘应元任党委副书记,张炳林、方华灿、尹建华、胡湘炯任副院长,朱亚杰任顾问。
    1985年1月,根据教育部有关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改革的精神,学院决定成立了院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对学院的领导工作起参谋和咨询作用。其成员是:主任委员杨光华,副主任委员康斌,秘书长林世洪,委员于江清、王曰才、王亚禧、华泽澎、阎世瑾、孙培生、杨光华、余世诚、李希昉、李庶润、宋吉国、陈如恒、沈复、林凤举、林世洪、范存诚、施惠群、高少力、高延文、康斌、蔡镜仑。
    为了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工作环境,在基建的同时,从1980年开始了绿化校园的工作。5月,学院成立了绿化委员会,专门讨论、研究和解决盐碱滩上植树绿化的问题,杨光华院长兼第一任主任,康斌、曹承彬、余世诚任副主任。委员会提出了“1年准备,3年实验,5年见成效,7年绿树成荫”的奋斗目标。
    1982年,学院绿化面积7100多平方米,种植乔木、灌木、侧柏16000棵。1983年植树39个品种共计30330株,种花101个品种10000余盆,种植苗圃5亩,新修花池52条,花坛38个,面积为9700多平方米。到1985年夏天,学院已栽活乔木14000棵,灌木60000棵,部分校园已呈现花木繁茂景象。
    1983年,是石油学院成立的第30年,学院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5年的恢复,石油部唐克部长来院视察听取了院领导关于学院工作情况的汇报,参观了教学楼、图书馆和家属宿舍等,并同学院的教授、各系部处负责人举行了座谈,对学院工作作了指示。9月23日,学院隆重举行大会,热烈庆祝建校30周年。杨光华院长在庆祝大会上作了报告。回顾了学院走过的30年曲折历程。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1978年1月10日,教育部又发出《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见》。要求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要积极招收研究生。许多国家重点学校开始恢复对研究声的招收和培养。华东石油学院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是1960年10月被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1978年2月,国务院又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华东石油学院等88所高校,重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学校。学院决定从1978年起,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但是,由于学院地处偏僻,条件简陋,造成生源困难、培养工作困难的局面。1978年计划招收20名,1979年计划招收5年名,都未完成招生任务。1980年,计划招收11人,而报考者仅11人,无一录取,不得不中断招生。在此情况下,学院考虑到利用北京的种种有利条件,决定申请在北京原校址内建立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石油大学(北京) 前身]。教育部和石油部领导十分重视和支持学院的意见。石油部黄凯副部长亲自抓此项工作,排除了许多困难。国务院于1981年6月批准,教育部、石油部于6月22日正式联合下文,批准华东石油学院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建立北京研究生部。由杨光华兼任研究生部党委书记,朱亚杰任研究生部主任。

    北京、华东共同的杨光华
    1988年2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实行山东、北京两地办学,(华东)是石油大学的主体。杨光华教授是石油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杨光华教授的晚年主要在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度过(办公室设于北京校区科学馆615),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