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同志生平
1945年,陈华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牙医牙学院攻读正畸学。在美国学习期间,陈华被接纳为国际牙医学会(FICD)美国分会会员。他还广为学习美国牙医学院的教学管理经验,并利用假期到牙科器材厂参观。1947年10月完成学业后谢绝美国友人的挽留,用平时的积蓄买了一些口腔专科器材回归祖国。此时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已迁回南京。陈华被聘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附属牙症医院院长。
1949年,有人劝他连同牙症医院一起搬迁台湾,他拒绝同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华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第五军医大学教授。1952年,他亲手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口腔医学系、院——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口腔医院,并任口腔医学系主任、口腔医院院长。1979年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陈华蒙备受摧残,更令他痛心的是,由他亲手组建的口腔学系、口腔医院被撤消建制。1973年口腔学系、口腔医院恢复建制。陈华恢复工作后,积极重建师资队伍,并招收研究生。
1951年8月陈华与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曾任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口腔科学会顾问,西安口腔科学会分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口腔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等6种杂志的编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口腔医学专业组组长等职。
陈华从来认为:作为一个医生,就永远不能离开病人,永远不能脱离实践。他无论是担任院长、系主任、还是副校长,无论工作多忙,社会活动多么频繁,都从不
脱离临床和实践。他在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并十分重视总结经验。
研究成品总义齿,创建中国口腔正畸学 他认为:科研成果一定要有利于医疗和技术水平的提高。1958年,在他主持下,研制成功了“成品总义齿”。总义齿俗称全口假牙,其传统制作方式是以个体为单位,由手工完成其制作过程中的十几道工序。而“成品总义齿”是在统计学研究的基础上,将全口假牙设计为5种型号,可成批工业化生产,医生在成品中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型号,稍加处理后即可配戴,从而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缩短了疗程。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成果,适合了中国人口多、牙医少的国情,此成果早于国外同类研究十余年。
陈华是中国口腔正畸学早期开发人之一。他大力开展活动矫治器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以及缩短正畸疗程的实验研究。在探索矫治器设计上,他创造了“三联环圈簧”、“闭隙卡”、“收弓簧”,在唇弓上焊接副簧将牙推向舌侧、面和近中或远中,克服了过去沿用的在舌侧基板内加簧的弊病。又改进了“眼圈簧”,使虎牙能准确地向近三个方向移动。并设计新式的“带翼扩弓矫治器”,实现了上下颌弓同步扩大的功能,从而减少矫治时间。他还将一种现代工业的新成就——锡焊技术应用于正畸临床,克服了过去采用银焊,致使钢丝变软失去弹性的缺点。80年代,他又研究了扩大牙弓后牙弓长度的增长问题,经过对100余例病案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由扩弓宽度推算牙弓增长长度的回归方程,为牙列拥挤和上颌前突的矫治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