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真仁:举家长征,男女老少十一口;会宁会师,唯有九妹独一人
陈真仁,原名陈锦云,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烈金坝人,1919年出生,曾就读于汉中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是陈家最小的女儿,故有“九妹”之称。上小学时,就在大哥、二哥的影响和教育下,闹学潮,呼口号,撒传单,送密件,从事党的地下斗争。她的一家三代十一口成员是:
父亲陈大训,乡村绅士,时已年近六旬。大哥陈锦章,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1926年由上海回到家乡,组建中共宁强县支部,他为书记。后到汉中女子师范学校任教,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曾任中共陕南特委委员等职。二哥陈文华,中共党员,曾就读于汉中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历任该校党支部书记、中共陕南特委组织部长、书记,中共南城褒边区党委书记,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后改称独立第三团)政治委员等职。三哥陈文芳,共青团员,中学生,时年不过20岁。大嫂(家庭妇女)、二嫂李泽生(中共党员,为共青团陕南特委组织部长、书记)、三嫂宁素梅(家庭妇女)。大侄女陈亚民(12岁)、二侄女汉兰子(4岁)、三侄女青梅子(不到半岁,为二嫂李泽生所生)。加上陈真仁,正好十一口人。
随同红军出发时,除母亲陈朱氏和两个已经出嫁的女儿留守在家外,这个家庭的全部成员,都踏上了艰苦的长征路。举家参加长征这一壮举,虽然不曾被载入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可也堪称“一绝”!
1935年2月3日(除夕之夜),红四方面军以12个团的兵力发起陕南战役,于次日攻克宁强县城。广大群众在陕南党的领导下,踊跃参加红军,仅第三十军李先念部就扩充新战士1500余人。就是在这时候,陈真仁和她的三个哥哥、三个嫂嫂以及三个侄女,都加入了红军队伍。
红四方面军从陕南回师川北后,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即开始了历时24天的强渡嘉陵江战役。渡江之前,陈真仁一家在旺苍坝进行了整编分配:陈真仁的三个哥哥均被编入作战部队,从事政治宣传或地方群众工作;陈真仁和父亲、三个嫂嫂、三个侄女全被分配到被服工厂,这样也便于互相照顾。但在渡江以后的行军作战中,她的大嫂、二嫂都得了伤寒病,头痛发热,不吃不喝。二嫂怀里还揣个吃奶的青梅子,一路上更是苦不堪言。这两个女人和一个女孩,就这样被病魔折磨得掉队了,失散了,以至与红军失去联系。一天晚上,在一次紧急突围中,她的父亲和三嫂也相继失散,不知去向。直到后来,才确知这一老一小两人都在战斗中牺牲了。
陈真仁领着两个侄女到达土门后,她自己也染上了伤寒病,高烧昏迷,胡言乱语,接连躺了几天不省人事。这样一来,可把她的大侄女陈亚民害苦了,一个12岁的女孩子,既要守护生命垂危的姑姑,还要照看那个患有脱肛病的小妹妹。危难时刻,第二天就要向茂县进发,这个小不点儿的女孩子,无论如何也照顾不了姑姑和妹妹两个人,她必须从中舍弃一个。无奈之下,陈亚民将妹妹汉兰子托付给一个老婆婆收养。开始时,那老婆婆嫌其病重而不肯收留,陈亚民便悄悄把妹妹背到老婆婆门前,哄着妹妹睡着了,这才溜之大吉,扶着姑姑踏上了征途。1995年,时已72岁的陈亚民老人仍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我那时才12岁,我好狠心啊!我妹妹病成那个样子,没人照管。可是,我不扔掉她也活不了多久……”
长征中,陈真仁的大哥陈锦章、二哥陈文华、三哥陈文芳,都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谁也说不清道不明这三兄弟究竟战死在何时何地,或在何处安息。长征中这一家人,最后就剩下陈真仁、陈亚民两人相依为命,经历了三过草地的坎坷历程。
雪山草地,没有阻止住陈真仁、陈亚民的脚步。白龙江栈道、腊子口天险,都不曾拦住她们前进的道路。但在翻越达拉山即将进入大草滩时,陈亚民却掉队了。那一晚,陈真仁已经到了大草滩,她发现陈亚民没有跟上队伍,急得一夜都没有合眼。第二天早晨出发时,她一个帐篷又一个帐篷地寻找呼叫,还是没有见到陈亚民的影子。她不由抱头大哭:“我侄女掉队了!肯定掉在山那边了!”她要返回去寻找侄女,却被战友们阻拦住了,遂被人扶着一步步向哈达铺走去……
高耸入云的达拉山,乃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同时也是陈真仁、陈亚民人生命运的分水岭。他们一家三代十一口人,最后坚持到达陕北者,唯有陈真仁一个人。陈亚民这个12岁参加长征的女孩子,一路上也不知爬过多少高山峻岭,却在漫漫征途的最后一道山上跌倒了。从达拉山到大草滩,就那么一天路程,她却没有跳过“龙门”。后来,她走到一个叫麻石川的地方,被一个老婆婆收留下来,装哑巴将息了三四个月,脚才好了。再后来,她便挨门讨饭到了哈达铺,给一户人家打短工,借以糊口维生。谁知这户人家心太狠,居然不顾先头红军在当地留下的政治影响,将她领到岷县一带卖给了别人。她在岷县整整待了八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陈亚民曾想逃回家乡,竟被主人打得奄奄一息,抛弃于荒野,幸好遇见一个到岷县办事的宁强县老乡,这才将她从野地里搭救过来,并雇人抬着她走了20多天,终于回到了宁强县烈金坝。曾经人丁兴旺的陈家大院,此时早已人去屋空,彻底地破落了,衰败了。迎候这个长征中掉队归来的孙女者,仍是当初要她留下做伴而没有留得下的老奶奶陈朱氏。生离死别十年整,如同一场做不完的噩梦!
长征中,陈真仁在红四方面军总部卫生所当护士时,跟红军名医傅连暲恋爱了。1936年10月10日,她在会宁县城参加了胜利会师大会。之后,陈真仁和傅连暲到达同心城,领导上才批准他们正式结婚。
陈真仁的48年军旅生涯,完全献给了军队的医药事业,直至离休。1955年她被授予上校军衔,傅连暲则被授予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