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65517610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7月07日

1978年-1979年:诗歌的复苏

发布时间:2011-07-07 09:33:32      发布人: 黑白双煞

●这个时期,大家都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以前那些假大空的东西不能发了,诗歌是要写心灵的东西,要回到诗本身来。

1978年-1979年是诗歌界新人辈出的时期,除了《今天》中的北岛、舒婷、芒克、顾城等人,还有另一批主要是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诗人,包括杨牧、高伐林、梅绍静、叶延滨等也崭露头角。其中很多新人的涌现是很偶然的。张学梦就是一个例子。

1978年,我接到一叠用油光纸寄来的稿子。这种纸连格子都没有,现在根本见不到了,稿纸的左上角用铁丝穿着。看到里面的内容,我和邵燕祥都十分震惊。诗的名字是第五个现代化,谈的是人的现代化的问题。邵燕祥当时就决定把这首诗放在头版显著的位置发表,为了怕被扣上乱提口号的帽子,诗的名字被改成《现代化和我们自己》。但这首诗的作者张学梦对整个诗歌界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人,以前也从没见他发表过什么作品。在诗决定留用以后,我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去唐山寻找张学梦。唐山刚经历过大地震,四处都是废墟瓦砾。我找了很久才在一处废旧的工厂里找到了张学梦。他那时住的是地震后的简易棚。房子里什么家具也没有,但却在床的上面钉了块木板,放着几十本书。

还有辽宁的女诗人才树莲,本来是个普通农民,在《鸭绿江》上发表了《我说真话》在东北影响很大。而舒婷那时候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诗刊》当时的做法是把这些年轻诗人的作品集中发表。让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力量,一个群体。

1979年,诗歌在中国就像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它就像那个时代的舒筋活血丹,人们压抑在心里几十年的话一下子像潮水一样涌出来,而诗歌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当时,除了《今天》等民间刊物,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诗社。高校、首体经常举办大型诗歌朗诵会,而且每次都座无虚席。

我和邵燕祥当时就比较关注民间诗刊。而且挑选很多作品在《诗刊》上发表。1979年的时候,就发表过北岛的作品。他当时经常挎着个小黄包到《诗刊》来,然后把《今天》拆散了,贴在诗刊社的大门口。

转型时期,最主要转变的是一种观念,这个时期,大家都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以前那些假大空的东西不能发了,诗歌是要写心灵的东西,要回到诗本身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