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56511783
本馆由[ 思念 ]创建于2011年10月17日

难忘父母恩

发布时间:2012-08-31 10:22:08      发布人: 思念
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年我又回老家过年了,可是双亲已不在。看到父母的遗像我感慨万千,久久凝视,泪如雨下。
    母亲过世已足有十年了,她是得了淋巴癌离家人而去的,当时年仅六十,走得那样安详,走得那样无奈。母亲出生名门,外祖父是老红军,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比不上千金小姐,也知书达理。17岁嫁给父母双亡的父亲之后,外祖父一家也回老家了,从此就和父亲过着勤劳简朴的生活。一生中,生养我们兄妹七人,仅靠帮人家缝制衣服度日。在我的印象中父母几乎不在家,每天早出晚归上户帮人家做衣服。因为父母手艺好,讲求质量,因此每月都安排满满的。倘若有一天父母在家,那一定比过年还高兴。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除了和父亲一起出去赚钱养家,家里里里外外都得母亲一人张罗。大大小小七兄妹,穿衣、吃饭、上学,不懂事孩子之间的纠纷以及家中鸡鸭和猪等牲口的管理,人情门逢都得打点。由于我的出生,大哥和大姐相继辍学,大哥不到14岁就下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姐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被迫中断学业,因为下面还有五个每相隔不到两岁的弟妹没人带。于是父母不在家时,全家的重任就落在年仅12岁的大姐身上。父母为了生计筑过马路、扛过木头,经历过十年动乱,遭遇过割资本主义尾巴、挨整饿饭的年代。再苦再累他们都扛下来了,后来我们五兄妹都没有中断学业。也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吧,总之从小我就是父母兄姐眼中的宠儿,可以说我是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
    转眼我们七兄妹一个个相继成人,都有了工作,组成了一个个小家庭。在镇上我家可以说是扬眉吐气了。按理父母该到享清福的年龄了,然而孩子翅膀硬了,一个一个都飞出去了,留在身边的仅剩最小的哥哥。  
    总有太多太多不回家的理由(工作、学习、小家庭、孩子、旅游……),总认为还有太多太多的时间可以回家看望父母,总认为自己出钱养父母,已经尽到了孝心……父母生病不知道,父母想儿女也不知道,父母的心思也很少有子女懂。偶尔接父母到县城住,也成了聚会打牌的幌子。他们自己看电视,自己出去闲逛,没有谁会坐下来和他们聊家常……住不了几天他们又住不习惯了,回家了。当得知母亲得癌症的噩耗后才惊醒,可是已经迟了,三年的折磨,三年的净口、吃药,母亲原本结实健壮的身体只剩皮包骨了。三年中我们兄妹仍然没能全心全意地尽孝,仅仅因为该死的工作,只有老父亲陪伴身边,嘘寒问暖,精心侍奉。然而,还是没能留住母亲的生命。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一九九六年九月初四。
    母亲一走,父亲的精神支柱崩溃了,父母相儒以沫,风风雨雨走过了45年的婚姻历程,是多么的难舍难分呀。丧事办完,我们兄妹几个又要踏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了,留给老父亲的是无限的怀念和孤独、忧愁。此时邻居一寡妇女人出现了,他比父亲小近20岁,是父亲的善良感动了她,是父母的相儒以沫的举动感化了她,父亲决定和她走到一起了。可怜老父亲自己没有生活来源,只能征求儿女的同意。也许是我们兄妹对母亲的感情太深了吧,也许这女人本身名声就不够好,于是全都万般阻拦。甚至到断绝血缘关系的地步,从没在父亲面前大声过的兄姐为这事经常和父亲大吵大闹,口舌相争。由于父亲的执意,两位老人还是偷偷办理了结婚证。在母亲过世的岁月里,老父亲有了临时的依靠和老伴,但是却没换来孩子们的谅解。由于那女的在,我们兄妹回家的次数明显减少,只是父亲身体不舒服,到县城才能多见几次面。我们兄妹也仍然在牌桌上一见高低,没人和父亲多拉家常,只是一味地给他买好吃的,下馆子、吃火锅。也明显得感觉父亲老了,背也驼了。本来有高血压的父亲也因为离得远缺少关心而忽略提醒他吃药了。我永远忘不了父亲最后一次到我们家的情形。那是送走最后一个小孙子去参军后回家的第四天。星期一回家的,星期四早上突然脑溢血,等我们兄妹都赶到的时候,他已经不醒人事,深度昏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都没能说上一句话。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那是二00四年十一月初五。  
    母亲已离世十年整了,父亲也离开有两年多了。每每一想到父母,我就想哭。父母没享过一天清福,一生劳碌,为儿为女。可是等我们长大成人后却没有体会到父母恩,不懂如何关心体贴,没有到床前尽孝,没有给过他们温暖,给过他们关心,现在想来真是最大的不孝。现在我们兄妹几个都已为人父母了,“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是现在懂了又有何益呢,父母已经不健在了。愿他们在天之灵能够原谅这群不孝子女。
    愿天下所有的老人健康长寿!愿天下所有的孩子趁父母健在多回家看看,多尽点孝心。不要空留终身遗憾!!!。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