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不凋春永在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50957407
本馆由[ 老顽童]创建于2024年01月31日

回首往事如滴水穿石蒂尕字汉阳

发布时间:2015-12-27 12:23:24      发布人: 派拉
钱王万弩射江潮1, 巍巍大坝斩江妖。 高峡平湖六百里, 增添新景更妖娆。 夔门搬家船易行, 宁河画舫碧水流。 神女抚霞飞天镜2, 平视白帝暮砧敲3。 注:1.吴王钱镠修筑钱塘江大堤时,看到潮水猛涨,命令万余名弓箭手射箭击退江潮。 2.平湖乃峡中水库,高高在上如同天上的镜子。 3.砧,洗衣服用的棒槌.,这里指捶衣声. 话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二年,教学工作繁重的家母,因孙子要回宜昌上学,不得不请假前往宜昌来。 那年适逢儿子五岁,按照“厂职代会的精神:“孩子大了应重新分大房”的规定,我被分到江边的江景楼。两室一组的大房子,虽然是二手房,但,宽敞明亮,独门独户一应俱全,比"团结户"不知要好多少倍。 说起"团结户",如今人定不知晓,那是特殊年代,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当年新厂新人多,年龄相仿结婚集中,厂里虽然一直在大兴土木,建房数远远跟不上新(婚)人的需求。后勤部门将一套房撇开分给两家住,此乃权宜之计。鉴于两家合住一套两室一组的住房,后勤部门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团结户”。"团结户"中曾发生过不利团结之事,吵吵闹时有发生,但,过于团结的越界之举,偶有发生。你想,在那青春四溢,热情奔放的幻想年月里,花花蝴蝶之类事在所难免,不过,这是极少数个别现象,述不能直言,疗不济治伤,还是不说为妥。 拿到房门钥匙倍感天之蓝云之白,惬意的愉悦别提有多美。连忙于夜忙着打整,恨不得立即将房间清理出来。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料,古之道也。” 在此,借用孔子谈射箭的话语,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个人力气大小不同。但目的一个样,射中就行。分房也一样,能分到房子就不错了,哪管新旧大小,故,高兴的程度是大径相同的。 我请来几位朋友(同事),分为木工泥工油漆工三个组,分工合作,装纱门的装纱门,换纱窗的换纱窗,负责刷墙的买水溶涂料刷墙。刷墙的开工最早,头天晚上加班就刷开了。油漆门窗放在最后,一切工作就绪,打扫干净后,静下心来再慢慢地刷。这叫慢工出细活,呵呵! 几天下来房屋焕然一新,旧貌换新颜,和新修的房子没二样。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只等礼拜天休息搬家住新房。 这里要说说王氏搬家法,至今为止,这是更快、更省心、更便捷、更彻底的搬家方法。这种搬家方法,是当年清花车间主任,后任纺织局长的王**发明的。这里要啰嗦一句,其专利权属王氏本人哟! 搬家军事化, 家具扛回家。 排队一二一, 革命新步伐。 搬家那天,是车间主任王**,带领四十名(男)新工人来帮的。当年工厂沿用部队连排编制,一切行动听指挥。搬家队伍是一二一、一二一,喊着口号排队来的。到门前院坝队伍仍很整齐,只是换成稍息的姿势。在王主任安排下,逐一进房搬东西。搬出家具后扛着,仍回到队伍中待命。所有一切,是有的放矢的王主任事先安排好了的。那笨重的穿衣柜八个人一组、五屜柜六人一组、饭桌四人一组……。直到所有家具搬出,房内外清洁打扫干净检查合格后,王主任这才发令。大伙扛着满房家具,迈着整齐的步伐,在一二一,一二一的口好号声中,整齐划一地向新房挺进。 一趟及成的家搬模式,干得非常干净利落。旭棉式搬家模式那可是盛况空前!只有军营中长大的人,才有如此灵感,有人海战术这样的理念。你想,就连柴火、煤球及零碎物品也是用手举着,没动用一辆车,这种搬家方式你见过吗? 家母的到来,给三点一线枯燥乏味的伍家生活,带来愉悦和刺激。兴奋之余,得好好安排一下家母在宜的生活,这期间,除看看武汉六中来宜棉工作的一百零六名学生外,还应去看(当时)国内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电站;还有宜昌市的名胜古迹:三游洞、尔雅街、天然塔、镇江阁、紫阳溶洞、龙泉洞等。(当年江南风景点未开发,也就无人知晓。) 记得到码头去接家母是仲夏的一个黄昏,接人心切,加上伍家岗距九码头路远不便,那天没吃晚饭就乘公汽去了。夕阳西下的碧水、江滩、码头、对岸的磨基山,在霞光映照下金灿灿格外好看。谚语道:“人逢喜事精神爽”,眼前眼所有一切都是美好漂亮的。时间还早,在附近商店剧场转了会,直至华灯初上,随着那三声客船通知码头的长鸣,人们才慢慢向码头(趸船)走去。此不一会,就看到江中缓缓而来的客船。 闲散的接客之人一下紧张了起来,大伙纷纷涌向码头,使自己站住最有利的位子。原本宁静的码头也跟着喧闹起来,小贩的吆喝声、人们彼此的呼唤声,人影躁动人声起伏,在夜空中回荡。人们注视着渐渐靠拢的轮船,期待亲朋在船舷上出现。那真是 “仲夏码头有客到, 彝陵酒肆柴门敲。 几行宝马嘶金嘞1,灯下人头拥翠钿2。” 注:1.用金子制作的马笼头。 2.翠钿珠翠的头饰 虽是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来往船舶,还在沿用文革时的名字,即东方红加编号。原来长江上的四大客运公司,即上海的江申、安徽的江芜、武汉的江汉、重庆的江渝,自1966年11月25日长江航运总公司下文,所有客船不分大小一律改为东方红加编号,此名称沿用了近17年。直到1984年7月1日通知更改复原为止。还是根据船舶邸属关系,分为江申、江汉、江芜、江渝。 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里,职工当家做主,我们厂的福利还是不错的。生老病死有依靠,有困难找组织。那时看病除交五分钱的挂号费外,一张联单解决所有费用问题。生儿子那会,一切费用的是三联单,婴儿牛奶不予报销,得掏现金,这才用了一元二毛钱。医院开出的明细:接生费、药费、三天住院费,总共才七十几元,还包括新生儿在保温箱中的护理费。 武汉来的船仅晚点一小时,这一小时对于长江上行走的客轮来说,完全可忽略不计,对于接船的人来说,简直是度日如年太长了。儿子看到我高兴得直跳,手舞足蹈一刻也不歇息,要不是家母双手紧紧拉住,只怕会飞越船舷蹦过来。我上船去拿行李时,小东西一下子就爬到背上来了,那亲热劲就别提了。同船一位老太太道:“小家伙太好动了,眼睛一睁起来就到处跑,她您家怕出事总跟着跑。才将甲板上追小家伙,她您家脚一滑还摔了一跤,轰的一声,把我们吓了一大跳,她您家真扎实,还没等我反映过来,就一咕噜就爬起来了。嗨!带个孩子出门,可真不易……。”我慌忙拉住家母手问,摔到哪没?家母笑笑说:“没事”,看到她矫健的身影不像有事,我这才放心。一路说说笑笑,大几站的车程不一会就到了,一进家门老婆已将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孩童见到妈,那夜的兴奋和愉悦劲不言而喻。 来宜第三天是个星期天,吃完早点带着家母和儿子到葛洲坝去看三三零工程。该工程是万里长江第一坝,是我国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之一。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坝,确实值得一看。 在伍家岗公汽站等车时,遇到休息回家的厂党委书记郑振,得知家母而来,立刻要我上车队要车,家母说星期天休息不便算了,郑振起身准备去门卫挂电话,被家母拉住,在家母婉转谢绝坚持下,这才一块上了公汽。当年宜昌市只有三路汽车,一路车伍家岗到北门沿着老汉宜路走;二路从伍家岗(纺织机械厂)沿新修的东山大道到铁路坝;三路从铁路坝到虾子沟。我们一行乘二路到铁路坝转车,那天路上人不算多,上车后只有二个位子,郑振争让后勉强坐下。妇孺优先这是传统美德。 当年上大坝不要票,而且人还可以走到坝边看泄洪闸出水口,汛期上游被淹的漂浮物将闸口挤得满满的,管理处组织工作人员清理。 回首往事如滴水穿石 蒂尕字汉阳 万里晴空能见度很高,南岸翠福山看得清清楚楚。21口泄洪闸轰鸣声气吞山河震耳欲聋,我们急忙赶到大坝南段狮子包附近,拍下这难见的一幕。当年我用的是上海海鸥拍120-4双镜透头双反相机。为了节省胶片,特地在胶片盒中架设挡板,这样就能多拍几张。由于120-4卷片机械化程度高,摇把式没法偷巧,反而弄巧成拙,浪费胶卷白费气力。 库区中满满的一江水,压力、落差形成的高压,从十米见宽的泄洪闸口,喷薄而出在闸前形成美丽厚实的银帘,水分子在阳光作用下,变成美丽的彩虹,绵绵不断长久展现在眼前。我兴奋叫家母站好,摆上姿势,当时还没摆珀斯这种说法,将泄洪闸和彩红作为背景,构思之美其心也在颤抖,哪知照片回家洗出来一看,咋的,彩虹没啦!唉!当时有滤色镜,和黄镜头何许就能拍上。 从狮子包顺着大坝往回走,能轻易从泄洪闸口上经过,胆大的能走到闸口栏杆旁,低头就能看到即将冲出的江水,和闸口拦下拦截的漂浮物。我们走到第二十一个闸口时,看到漂浮物中一具小孩的尸体,原本不住跑跳,连叫都叫不住,看景致的儿子,顿时蔫了,一路上闷闷不乐牵着奶奶的手,奶奶怪我不该让孩子看这些污秽之物。 回程的路上的个茶亭边小歇,说茶亭还不如说是个小卖部,家母拿出纸笔激情赋诗一首,记得诗中这样写道: 亲临大坝气长虹, 夔门让道天堑通。 高峡平湖景致美, 机组轰鸣电力足。 闸水似龙喷薄出, 彩虹似锦引三苏1。 画阁低坝梅作调2, 兰舟野渡3橹系竹。 注:1.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和两个侄儿苏轼苏辙。 2.梅作调指《梅花落》曲调。 3.兰舟,兰木制作的小船,逍遥自在往返于湖区两岸,艄公所用的船橹是用竹子做的,形容水面平稳无险。 第三天去三游洞,我准备去厂里要部车,一辈子不向组织伸手的家母,制止了我这种享乐行为,没法,只有依着家母去乘公汽。再次往那边走,称得上轻车熟道。我们转了一趟车就到三游洞山门前,那天没什么人车上很空,人人都有座位。当年门票很便宜好像是三毛钱。顺着依山而建,冬青和太湖石簇拥的小道,就来到三游洞,墨崖上的镌刻的字、画是家母所爱,她顺着墨崖逐一抄写了下来,当看到冯玉祥将军撰写“还我河山”时,家母讲述外公躲避张作霖追捕,在到冯玉祥处暂避时的情景,那一住就是两年多。 从三游洞出来就到龙泉洞,刚刚开发出来的龙泉洞还待修缮,一切条件都很简陋,如不是洞口,那木桌前一人高点的木牌,上白纸黑字写着“龙泉洞”三字外,哪里像个景点。不过洞内的景致不错,那匹钻进石缝中的白龙马,那留在外面刷白刷白的马尾,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真想上前伸手扯它一把,又担心白龙马会尥蹶子踢你。洞中的小白兔,可惜,被进洞人的火把熏黑了鼻子,成了一只近似搞笑的黑鼻兔啦。 从龙泉洞出来已华灯初照,公汽也收班,情急之中遇到一位热心的司机,他愿带我们回市里,这位师傅开的是辆解放牌翻斗车,是给三游洞送石头的,驾驶室已满,我们只有在翻斗里。我和儿子年轻没事,可苦了年迈的家母,那年家母花甲有六,能爬上翻斗就很不易,还得顶风吹几十里路。家母在车上诙谐说道:“这叫,经风雨、见世面。” 转眼三十三年过去了,宜昌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间一切都在变,唯独对家母的那份爱、对父母的那份情,那份思念没变。人们常说,往事淡如烟飘散而去,我确不这般认为,我到觉得岁月似河,滚滚向前,那滴水能穿石之力,让往事在心中留下很深的痕迹。 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是幸福的,特别值得回味,那滋润甘甜的味道,牵扯出无尽的回忆、百般的思念,无限的情,你说会淡如烟散去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