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不凋春永在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50957407
本馆由[ 老顽童]创建于2024年01月31日

北京孔庙寻碑小记(图)蒂尕

发布时间:2014-12-09 14:39:32      发布人: 派拉
        初冬的北京保留着金秋时的气息,秋高气爽的气侯怡人,暖融融太阳照在身上十分惬意。这里没南方那种满目翠绿之感,但,金秋那黄灿灿丰收的景致,让人增添几分厚重喜悦。
人逢喜事精神爽,驱散雾霾见太阳。
天人合一遂人愿,蓬生麻中好时光。
       这不,上北大探望叔叔的我们,一下飞机,就赶上北京入冬以来,难得一遇的好太阳,湛蓝色的天空上,漂浮着几片白云,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神话中的雾霾,早已驱散的无影无踪。和煦阳光映衬下的紫禁城,显得格外端庄漂亮,汉白玉的金水桥,高大的红墙,配上金灿灿琉璃瓦,简直是金壁辉煌。二环外高楼大厦群清晰可见,其中不妨有些奇奇怪怪的建筑,不时能露出自己的模样。
       坐落在北京东城区成贤街上的孔庙、国子监,和街道对面的雍和宫,红墙、金瓦,高大的牌楼、鎏金骚蓝色的匾额,显得给外清晰明亮。庄严肃穆孔庙不少人前往瞻仰,耸立在庭院四周的《进士题名碑》群,是后人参拜先祖功绩、瞻仰荣耀、弘扬光大借鉴学习的地方。
      十四年前送儿子赴日本时,我曾带着儿子特地到此来过,专为寻觅老外公-范軾1的辉煌,借此勉励儿子发奋努力不断向上。根据家母提供的线索,我们没费什么劲,就找到范轼获取进士功名的那块《进士题名碑》,看到刻在上面的名字,心潮起伏顿感自豪和荣耀,被老外公所取得的功名所倾倒。

       说实话,当年我还不大了解张氏家族的历史,更不知道禹木公2、画臣公3等先祖当初的辉煌。家母这边范氏家族亲戚颇多,从小耳濡目染都是家母这边,范氏家族的故事,什么“黄陂范氏三杰”(即:范熙壬、范熙申、范熙绩)、“公车上书”、“金弗朗事件”、“张园迎孙中山”、”四乳分蛋“、“父子同榜“等故事,上述故事篇篇耳熟记入心房。
       刻有老外公名字的这快青色碑石,与众碑石截然不同,除了颜色是青色不同外,竟连碑石大小、高低、碑额上的图案,全都不一样。据史料记载,这块碑是清朝晚期,最后一轮科举考试,自然也是最后一块《进士题名碑》了(光绪三十年立)。当年清廷经济拮据已无力负担立碑所要的银两,由进士们自筹资金请人镌刻成碑,所以该碑自成一体与众不同。
       前面说的这块碑,就是编号为63号的这块青色《进士题名碑》(红色油漆醒目写在碑石的左侧)。碑林前,那矮矮的蓝色木制护栏,和用红油漆所写的编号,在十四年前这些均是看不到的。当年人们可以自由穿行在各碑石间,任意拍照、抚摸、查找、和观看。
       自和儿子在这块青石碑上,找到老外公—湖北黄陂范轼(名字)后,这碑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相距十四年,当我再次迈进孔庙,进门第一眼,就从198块碑林中,将它指认出来。
       当我再次看到这块(青石)碑,感到惊讶和痛心,短短十四年对这块碑石的损害,真的太大!太大!原本清晰可见的碑文,现已变得模糊不清字迹难辨,只能抹上水增加对比度,才能隐约分辨出字迹。难道空气污染使风化程度加剧?是人们频繁接触所至?还是其它物质对碑石的侵害?
      很早我就听家母说过:“在北京孔庙碑林中,刻着老外公获取进士的纪录,那块青石碑字迹清晰容易找到……”。在历史长河中,十四年的光阴仅是白驹过隙,就是一瞬间的事,可这十四年来对这批珍贵的碑石,损坏程度之大让人吃惊!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有关部门置若罔闻,不采取建房或用玻璃隔罩隔离等保护措施?这样珍贵的历史文献,仍其在棚内风化?
      搁置孔庙西侧与国子监夹道中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动工乾隆五十九年刻成(历经三年)《石刻十三经》碑林,命运就大不一样。因为它们一直安置在四面不通风,两头遮挡的夹道内,风化程度相比就要小得多。几百年来,碑文清晰可辨,并没多大差异和变化。由此看来,人为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据史料记载,原来《石刻十三经》保护得还要好点,搁置在国子监六堂中,1956年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石刻十三经》碑群,这才迁出六堂,搁置到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里,后盖上屋顶,两当头修上墙,如同在房间中一样。由于夹道有顶有墙,风化程度就好得多,碑文字迹清楚和初刻时没什么两样。
     按关专家预算《进士题名碑》如果像《石刻十三经》盖顶围墙(还没考虑修玻璃罩隔离措施),费用需要八百万,就这区区八百万,审批之难,超乎人们的想象。以至等到所有《进士题名碑》成为《无字碑》,该八百万始终没能批下来。
    
   寻找顺治六年,张三异获取进士题名的那块碑,难度就更大了,靠自己从198块“无字碑”中去一块一块查找,简直是天方夜谭。有位热心人看到我独自转去转来,隔着栏杆艰难的寻觅,就主动上前告诉我:“只要你知道先祖考取进士的时间,就能在管理人员的帮助下找到”。我跑到管理人员所工作的精致小亭,隔窗报上先祖获取进士功名的时间,管理人员根据她们手中的复印表格,很快查出该碑石的号码。给据管理人员所指:“顺治六年《进士题名碑》是160号”,根据红色油漆所编的号码,很快,我就找到刻有禹木公(八世祖张三异)名字所在的那块碑。63号碑的现象告诉我,这碑年代久远会风化得更厉害,可能早已成“无字碑”,碑石上横竖什么也看不见。
       遗憾的是,栏杆围住碑林,160号石碑又位于中间的那排,隔着栏杆确实相距太远,远远望去和我预感一样,碑石额头上的图案已荡然无存,碑上的文字肯定全部风化掉了,成为名符其实的“无字碑”。我只有借助相机拉大焦距,拍下先祖踏实做人、勤奋读书奔仕途的足迹。
        再找十世祖张坦麟,雍正元年获取进士的那块173号碑,自然就方便得多。前车之鉴照本宣科如法炮制,只是询问查找来回跑两趟。遗憾的是,和160号碑同样的位置,栏杆阻挡无法接近碑体,只有远远地艰难观看。心中一阵懊悔,为什么出门时,没记得带上一个望远镜。仰望先祖获取的功绩,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一种崇敬的自豪感由衷升起。
       这次北京之行,更说明柏泉政府和人民,对张氏先祖作出贡献的肯定,如政府部门在相关文件上所讲:“研究地方家族史是研究地方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明清东西湖历史上,在众多家族中,柏泉张三异家族是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因其祖居西湖老屋塆,俗称西湖张氏,又因其地当时属汉阳县丰乐里三甲,又称“三甲张”。考察其家族发展史,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东西湖明清时期的历史面貌。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张三异家族几代人修桥铺路,修躲水墩,兴师重教办义学,家风严谨重孝悌,对柏泉地区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五世行简4在保存其先祖著述方面功不可没。他校刊书籍有《来青园诗文集》、《郪啸轩诗文集》(并编次年谱)、《张氏诒糓遗集》、《榘选公文集》、《张氏墨存》等。这真是:
眼看碑石思绪千,兴师重教孝悌严。
禹木开创通贤路,后辈努力齐争先。
注:1)范轼,字亦坡,号眉生,湖北黄陂人。范仲淹的31世孙。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儿子范熙壬在秋闱中同科中举,获光绪皇帝御赐“父子同榜”匾额与鎏金长联,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进士,授兵部主事,历官抚州知府。范轼曾在范仲淹任知州的故地饶州担任过统税两年,以文正公之心为心,厘定税章,利民利国,有口皆碑。有《秀蕻园集》。
       2)张三异(1609-1691),字鲁如,号禹木,湖北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顺五年治戊子年(1648),乡试名列榜首,顺治六年己丑年(1649)进士。初任陕西延长县令,正遇上旱灾和蝗灾。张三异夜露中求雨,组织百姓灭蝗,不辞劳苦,并捐资助赈,平价卖粮,救活不少灾民。县民因此为张三异建立生祠,列为当地名宦。不久,张三异升任南阳府丞。剿抚境内拐河响贼庾某等贼众,除首恶外,胁从者全部释放归农。此期政绩被收录在《南阳名宦录》中。嗣后,张三异转任福建邵武府丞,按例考核为上等,当地人在长虹桥建祠纪念他。后升任浙江绍兴府知府。
        张三异在延长、南阳、邵武任职期间,凡前任断结不了的大案要案,他一接手即可断结,还平反了不少冤案、错案,有“片言断案”的美称。在绍兴任职期间,政绩更加卓著。
       张三异家教严整,十分注意对后辈的教育培养。三个儿子伯琮、仲璜、叔珽都为官在外,他时常告诫他们:“汝辈第守祖父母‘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之训,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自矜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惟谦惟和,以宽以恕。”三个儿子均能恪尽职守,政绩显著(另有传)。他有胞侄17人,他给他们每人良田30亩,供他们读书之用。
       3)张坦麟(1677—1750)(按照三修张氏家谱记载:“康熙戊午年1678年生-乾隆乙亥1755年卒”)字画臣,北湖北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仲璜三子。
        清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初任户部主事,综合考核为“精勤”,故为赵恭毅、张清恪大司农所器重,推荐他任通州仓监督。雍正元年(1723),累升迁至鸿胪寺卿。
         三年(1725)授两淮盐运使。
        五年(1727)晋升江苏布政使。在江苏与巡抚陈时夏意见不合。
        六年(1728)正月调山东时,陈指使江苏新任布政使赵向奎擅造伪证,勒赔巨额银两,以阻止其赴任。清世宗(雍正皇帝)震怒,将陈时夏贬任山东布政使,而让张坦麟任山东巡抚,在陈之上。七月补任内阁学士,仍留山东,八月移任江西。
      七年(1729)闰七月应召回京,十一月奉命往南河,会同河道总督孙毓恂协办高堰工程。
      八年(1730)母亲去世,奏请回籍奔丧,经讨论,令其在工守制(即在任上服丧),直至十年工程竣工,才回籍服丧。
      十一年(1733)正月,浙江修筑海塘出现问题,张坦麟奉命前往襄办。海塘修筑会总理大臣程元章与副都统隆升意见分歧,不接受张坦麟的意见建议,致使塘工屡溃,经部讨论,拟将张坦麟降一级调用。世宗旨意:从宽免其调用,仍令其督修海塘工程。
      乾隆元年(1736),程元章、隆升被解职,以大学士稽曾筠总理海塘工程,仍留张坦麟襄办。
      二年(1737)正月回京城,不久任仓场侍郎,五月拔任江苏巡抚,八月,出任安徽按察使,因疾病去职还乡。
       张坦麟生性严谨,勤于政事。在通州仓任职,廒座整齐坚固,粮食毫无亏损,已得清世宗欢心。及被破格提拔,委以财赋重任,剔除弊端,一尘不染,便引起庸官们的忌妒,引发赴山东时的勒赔事件。清世宗明察是非,再次破格提拔。旷遇殊恩,张坦麟忘身感奋,遇事不避嫌怨,最后遭到庸官们朋比排挤,孤立无援,年届花甲,忧愤成疾。张坦麟历官政绩以及奏议都随皇帝的朱批谕旨保存在皇家档案中。
      退职后,张坦麟在汉阳县蔡甸镇租房居住,足迹不入府城,与身为布衣时的两三个旧友诗酒唱酬,不问政事,悠闲自得十余年而卒。他生平著作很多,但因为官清廉,无力刊行,现存者仅为传抄下来的散帙。
       4)张行简(1835-1906),字敬亭,号儒三,湖北省汉阳县柏泉(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张三异七代孙。
东城区成贤街上的孔庙

第63号《进士题名碑》

第160号和173号《进士题名碑》在群碑中

石刻十三经》命运就大不一样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本世纪初(2000年)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4)张行简(1835-1906),字敬亭,号儒三,湖北省汉阳县柏泉(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张三异七代孙。


    写信时间:2014/12/13 21: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