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不凋春永在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50957407
本馆由[ 老顽童]创建于2024年01月31日

张三异的故事连载-勤政为民的张叔珽(图)蒂尕

发布时间:2014-10-12 15:08:27      发布人: 派拉

大雨浇柏泉,白浪滔天,长堤内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想淹人间。

往事越百年,鹄严筹捐,石潭东流有遗篇。

两岸汤家今又是, 通途实现。

        这首《浪淘沙 看柏泉》,充分反映武汉柏泉地区石潭径、东流港桥,修建前后的绝然不同的景象。
       
        康熙十四(1675年),福建邵武府丞张三异,因家母涂氏过世特禀报皇上,批准解组丁忧,即辞去官职回乡奔丧、守孝。一路以泪洗脸匍匐奔丧,悲痛之极不能自拔,归心似箭快马加鞭。

      重孝在身的三异从驿站雇上一匹快马先行,小叔珽随母王氏乘车其后,一路哭泣悲哀不用言表。福州任府丞的大哥伯琮;梧州任知府的二哥仲璜,同时分别从各自衙署骑着块马往家赶。

      待奶奶涂氏夫人入土为安、各类礼仪佛事和复山等事宜办妥后,三异叫夫人王氏,带叔珽先回汉阳府城三槐里(住宅),不要影响叔珽的功课和学习。自己带伯琮、仲璜留在丰乐里,继续为奶奶戴孝守节,完成系列风俗礼仪。

      王氏夫人带着叔珽一行,由水路乘船离开新屋湾,到汤家河码头,弃船登车,前往汉阳府城三槐里。

      那天,蓝天白云晴空万里,小船在碧波荡漾的湖区中慢慢前行,沿途风光、美景尽收眼底,没见过这大水域的叔珽,对家乡的一切均感新奇,由于丧事在身不便流露,更不敢大声喧哗借景抒情,美好的感叹、好奇的疑问,只能默默藏在心里。

       当车过石潭径桥时,王氏刻意叫车马停下,牵出小叔珽,娘俩站在石潭径桥的桥面上,眺望着滔滔东去水流喘急的河水,远处载着鹭鸶的鱼划子,随波逐流漂浮不定。王氏指着脚下桥梁慎重说道:“这桥名曰“石潭径桥”,是通往府城的主要干道,人来客往货物运输繁忙得很。当年爷爷马役常过此地,看到桥梁破损不堪,路人叫苦连天,残缺的桥面还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乐于公益事业常年施善的爷爷,发誓筹钱一定要重修此桥,还乡亲出行一个平安。爷爷从家产中拿出一大部分钱财,掐指一算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只有从长计议。每年从马役和田产租子中,一点一点抽,一点一点攒。天长日久积少成多,只有这样才能筹备修桥款。在乡绅、宗亲的热心帮助下,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近十年不懈的努力,终于筹集够修桥款,在明崇祯八年(1635)修桥工作得以实现。经爷爷和能人志士半年多的奔波操劳,破烂不堪的石潭径桥终于修缮一新。”

       看到桥上车水马龙繁忙的样子,小叔珽很难想象当年过桥艰难的情景。他眨了眨幼稚的双眼问道:“那、这座桥起先是哪个修的?”,王氏用手轻轻拂去叔珽身上的灰尘慢慢说道:“本乡的周副使,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所建。说起这周世匡家族更了不得,前面有座胯子坟,埋葬的就是他爷爷的一支胯子,坟前有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皇帝所赐的碑,警示后人祭奠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胯子坟?埋的竟是一支人腿?那周副使何许人也?”小叔珽似乎明白,但又不解地问道,王夫人又爱又烦道:“你呀,就是喜欢打破砂罐问到底。那周副使叫周世匡,是明朝万历十三年的举人,官职广西兵备道副使,作战英勇喜欢为家乡做好事。人们习惯叫他周副使”。王氏转过身指着桥面继续说道:“由于当年战事吃紧条件有限,周副使修建的桥梁不算大,很难抵御十年一遇洪水。不过在当时条件下,这已经是很不错了的”。

      一路小叔珽默默无语在思考,从他聪慧的眼神里,似乎明白了娘叫他看桥的用意。“为什么父辈兄长们那样受人尊敬”,“他们办事为什么总是那样认真?”想着想着终于明白过来,其答案就在:离开邵武署衙时,众百姓、官员们十里相送的言辞中,难舍难分的眼神里!几天来发生的一切,震撼叔珽幼小的心灵。听娘讲为民修桥的故事,萌生出对先辈们的崇敬,自豪感同时由衷升起。耳边还响起,奶奶曾对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舒服”的“舒”字,左边是“舍”右边是“予”,连起来是“给予”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给予别人是世界上最舒服、快乐、幸福的事情。”

      福建 绍武出生的小叔珽,六岁就外傅(外出就学),在福建四年时间里学到不少东西,除了《四书五经》等课目背得滚瓜烂熟、写得一手好字外,还能写八股文。他破题、承题、有条有理,起股、中股、束股中的排比得当,常得到先生和爹娘的一致好评。

      这次回到老里,首先就得克服语言上的障碍,邵武福建说的是闽南话,湖北人听起来如同鸟语,唧喱哇啦根本听不懂。身为丰乐里人的他,从小会说几句家乡话,就靠这几句家乡话,有效加快了他的适应进程。从小立志像爷爷爹爹样,做受人尊敬的人,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他,这样想,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素有江南第一商埠之称的东流县(古称菊江),那里湖泊众多交通便利,尧渡河在此入江,使东流占有得天独厚的流域资源。在当地很早就流传出这样一句话: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

    在清朝,芦课(芦苇税)是一项重要的课税,仅次于漕粮,盐课,是朝廷经济支柱。政府在江南、湖广、江西、沿江河湖海之滨划分出相当数量的芦田。朝廷为此专门设立了江宁芦政衙门,派遣官员前往主持芦课事务。清朝中叶以后,芦课事务交与州县府来办理,由洲县府官员负责代朝廷收缴芦课。

    就在叔珽赴任东流县,适逢东流芦田坍塌,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颗粒无收的东流芦田民工,欠下上年度的全部芦课纹银,共计一千多金(地方志这样写的,暂无法换算成俗知的银两)。叔珽闻讯后,立即到农户家中了解实情,积极组织农户们生产自救,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沉重的芦课负担,压得灾民抬不起头来。灾民们就是砸锅卖铁;卖儿卖女,还是无法缴纳所欠的芦课税。

    芦课税关系重大,是朝廷国库的经济命脉,上峰不断下令催讨。身为朝廷命官,不可有负朝廷,作为一县之长的父母官,更不能做出对不起百姓的事来。如按照上峰要求追逼索要,不光会闹出人命,照样难于完成税负。万般无奈之下,叔珽只有回家和夫人商议,变卖家中的房屋田产和金银细软,筹足钱两,替灾民填补上年度所拖欠的芦课税。

   张叔珽这一爱民义举,当时震动不小,除了朝廷在名宦祠标榜他为执政爱民典范外。东流县的百姓还纷纷自筹资金,为他修建一座功德亭,等碑亭建好后,他已经离任回徽州去了。感恩戴德的百姓们,请人拓下亭碑中碑上的碑文,并贴绘制作成册,派专人送往徽州,奉上东流县全体百姓,对张叔珽的崇敬之情。

      康熙五十九年(1720)赴京办事的叔珽,路过家乡石潭径桥,看到该桥再次被洪水冲毁,残存的桥墩,孤零零立在水中,彼此隔水相望,汤家河上百浪滔天,乘船过河的人们苦不堪言。从北京回到徽州后,叔珽为此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汛期河床的变化,及汤家河里、湖区历来的地质水文的变迁、河水对堤岸的侵蚀……,惊讶地发现,桥梁被冲毁的根本原因所在,那就是:由于地质结构等因数,当年周副使所选,虽然是最佳建桥点,但,由于桥梁跨度偏小,高度也不够,使宽广的河床在此突然变窄,汛期桥墩要承受日常几百,甚至上千倍的冲击力。如果重新建桥,其跨度必需加大、桥孔抬得更高、桥体结构更合理更结实才行。

      雍正二年(1724年)张叔珽厌倦仕途告老辞官还乡。由于政绩卓著为民办事,离开徽州府衙时,乡亲们苦苦挽留十里相送。回到汉阳府城,常年忙于家乡的公益事业,捐资修建祖坟、建宗室祠堂、购义田,帮助贫苦乡亲排忧解难......。成天团团转的他,忙得不亦乐乎。再忙,重建桥梁的想法始终没忘,不光落实在议事日程中,而且常督促自己要快,要快马加鞭。

      在一个寒风凌厉的早晨,叔珽带着修桥的民工队伍,浩浩荡荡挺向汤家河,他们装载器材原料的车辆,一字拉开延绵近百米。红红的太阳洒满大地,丝毫也感觉不到一点暖意。被驱散白露变成了冰粒,瑟瑟西北风,似锥像刀无情撕扯着路人肌体。勇敢的建桥大军不畏艰辛,拖着沉重的物资大步向前。他们在河边卸下器材物质,堆放好沙石原料,技术人员拿起工具迫不及待向河边跑去,为的是争分夺秒,在春汛下来前将桥墩筑出水面。只见他们蹲下身来敲击冰面,来测算冰层的厚度,看看能否载车、站人?在确定冰层厚度后,测量好方位后,叫来民工在指定址上破冰开工。一系列准备工作做好后,工头一声令下,巨大的沉井砸碎冰层,缓慢向河床深处沉下去。待沉井到位后,人们从井口爬了进去,在河床上掏干砂石清理地基。随着民工的汗水增加,新的桥墩也逐渐爬出水面,并向空预定高度缓慢爬去。

      转眼到了第二年秋,所有桥墩均已建好,在铺设桥板上遇到新问,桥墩跨度大而且很高,没法将沉重的石条,从河面举上去。在没有起重设备全凭人扛肩挑年代里,只有向大自然借力,人们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就是拿不出可行的主意。

        一天叔珽想到曹冲称大象的故事,心想,何不借助水涨船高的原理,将桥面石条抬上去。方案落实后,人们除了加高架子船外,还得等待来年汤家河的汛期,水涨船高好铺设桥面。

      经过一年半艰苦努力,石潭径大桥终于完工落成,通车的那天老屋湾、新屋湾、嫘祖庙、及汤家河两岸的人几乎都来了,看到崭新高大的石潭径桥延绵四华里,如彩虹高耸入云如玉带连接两岸。硕大的桥孔能托起巨大桥面外,竟连九仓位的大船在过桥,也不用倒其桅杆。欢欣雀跃的人们奔走相告,跑到宽广的桥面上看稀奇。大桥上下掌声雷动鞭炮齐鸣,前所未有的喜气滋润着每个人的心里。那真是:


百里水域湖汊多,渡人怕过汤家河。


一桥飞架南北路,天堑通途百姓乐。

     注:1)张叔珽(1666-1734),字方客,号鹄严,别号樗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张三异的第三个儿子。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明经任江南徽州同知。履任时正值原太守退休,他兼管府署事务,工作游刃有余,深得上司器重、人民的敬仰

          2)光绪廿年行简公第三次修的《张氏家谱》,从江西来湖北的伏二公算,张叔珽系张氏九世祖。

东流(腴芦)密芦田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