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异的故事连载-灭蝗祈雨(图)蒂尕
顺治七(1650年)初到陕西延长县赴任的张三异,一上任就遇到百年难遇的干旱,赤地千里饿殍载道,饥民痛不欲生的现象惨不忍睹。这干旱,着实给新县令来了一个下马威。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下倒好,初来咋到拳脚还未施展,反到被灾情搞懵了。让人生畏的旱灾,仿佛在考核这位进士的学识,检验新上任县令的能耐。
满腹韬略的张县令临危受命,勇敢扛起了抗旱的大旗。他知道,灾情就是命令,救灾、救火如同战场,在生死攸关的大事面前,身为父母官,应义不容辞救百姓出水火。
张县令顾不上家眷的安置,卸下拉车的马匹,拉出其中一只跑得最快马,装上马鞍和脚蹬,翻身上马直奔延长县的衙门。兑换文书后,来不及办理交接手续,简捷喧寒几句后,就直奔抗旱的主题。在召集幕僚、衙役了解灾情的同时、还详细询问了延长地区的地质结构,了解当地河流走向和自然环境。
当得知是百年一遇旱灾时,其后果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禀报的衙役也流露出悲哀惊慌之态。就连汇报时都略带哭腔。从未见过这样阵势的张县令,脑海中嗡地一响!整个心都蹦到了嗓子眼里。张县令知道,此刻署下正注视着自己,全指望本官拿主意,自己绝不能先乱了分寸,否则事情就更难办了。他端起案板上的碗杯呡上一口,借以稳定自己的情绪,然后频频向禀报者发问,落实每一个未曾知道的问题。见多识广有胆有识的张县令,等所有禀报者汇报完后,拍案而起,只见他文韬武略侃侃而谈,运筹帷幄指挥雄兵。他一会吩咐师爷出安民告示,明文规定某某事项,不得有误。一会又派衙役去灾情最重的地区,告诉乡亲自己随后就到。派出人安抚死难家属,还掏出自己的盘缠换成粮食,给予下面频临死亡的饥民......,件件办得有条有序,条条款项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待准备工作做好后,百闻不如一见的他,带领衙役们直奔重灾区,深入基层察看那里的灾情。
每到一处首先张贴公告,要求乡绅、大户开仓济粮,稳住人心。告示中明文规定:“凡开仓济粮者,除了送匾表彰外,还将名字纪录于乡贤柌,供后人永世瞻仰。所济的口粮将如数开据借条,同时还禀报皇上,待皇粮下发后如数偿还。”
寻访高人查探水源,发动群众踊跃找水,按照先生活再生产的原则,有的放矢将旱情降到最低点。在各村寨组建民团维护秩序,防止鸡鸣狗盗之徒浑水摸鱼。还组织了收尸队,有效防止瘟疫的发生和漫延。
那段时间张县令格外忙,一个多月吃住在衙门,白天奔赴灾区,晚上伏案工作,常通宵达旦地忘记自己和家庭。一个多月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硬把自己整脱了一层皮、累得人变了形。
聪明的张县令举一翻三,从家户人家使用的苕帚上得到启发,将竹条树枝扎成扫帚状,扫面加宽、把柄加长,这样一来,一把结实扑打工具产生了。张县令请人将工具画图成型,派衙役将图型分发下去,各村寨制作不得有误。还督促罗子山一代的村民,速到田间挖一丈多深的壕沟,将柴草堆放其中。等到天一霎黑,人们纷纷将点柴草点燃,壕沟四周站满人,只要见到蝗虫就扑打。飞蝗赴火那是一茬接一茬,人们奋力扑打,第一夜就灭蝗万担。张县令将这法在蝗泛区推广,有效杜绝了蝗灾的蔓延。
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里,每逢遇到灾荒年景,唯一能做的就是拜佛求神,设神坛、摆香烛、虔诚跪祈玉皇大帝,和各位神灵,求他们大发慈悲怜悯之心,指派龙王施舍雨滴。读书再多的三异,也只能依照千百年来的习俗,设坛求雨。
就在始刮西北风的那天,三异派人在空旷中搭起高台,摆上神坛、供上香烛,率众衙役百姓,在道场神龛前跪拜祈雨,这一跪就是两整天。百姓几次请张县令回府休息,他婉言谢绝了百姓的好意,同时开导地说:”求神拜佛,心诚则灵,岂有半途而废的道理“。不知是民众的诚意感天动地,还是灭蝗篝火聚集的热气,阻截南下的冷空气,总之,那天还真的在延长上空形成了雨云。那是张县令带领众百姓,求神拜佛长跪的第三天凌晨,正当跪拜祈雨的三异和民众,跪得来交不济之时,天空上风云突变,乌云聚集随之翻滚,不一会,大滴大滴的甘露,欢唱地落了下来,这水浇透干枯的原野、滋润人们浮躁恐惧的心。这甘露,浇灭了昨天干旱的绝望,浇走了死亡的威胁、淋来希望、淋来了近段时间最美的心情。
在运筹帷幄的张县令领导下,延长县的百姓,战胜了百年难遇的双重灾害(旱灾、虫灾)。为此,顺治皇帝在宦官祠上,给禹木公讳三异记录一次。五年后推升他为,河南南阳府同知,不久升迁为府丞。同时诰授”中宪大夫“盛誉,并永留芳名。
山西延长县近照


